中文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缩略词表 | 第8-9页 |
1 文献综述 | 第9-14页 |
·野生稻增产QTL的相关研究 | 第9-11页 |
·野生稻的研究概况 | 第9-10页 |
·野生稻增产QTL的研究进展 | 第10-11页 |
·DNA分子标记 | 第11-13页 |
·分子标记及其发展 | 第11-12页 |
·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 | 第12-13页 |
·基因转移 | 第12页 |
·基因聚合 | 第12-13页 |
·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3-14页 |
2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转移野生稻增产QTL | 第14-28页 |
·前言 | 第14-15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15-20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15页 |
·群体基因型分析 | 第15-17页 |
·DNA提取 | 第15页 |
·标记来源 | 第15-17页 |
·SSR分析 | 第17页 |
·田间杂交与MAS方案 | 第17-19页 |
·主要农艺性状的调查 | 第19-20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20-26页 |
·野生稻增产QTL导入华恢4号 | 第20页 |
·野生稻增产QTL导入华190 | 第20-21页 |
·与不育系测交的比较试验 | 第21-26页 |
·杂交组合 | 第21页 |
·田间性状的比较结果与分析 | 第21-26页 |
·讨论 | 第26-28页 |
·同一个QTL在不同遗传背景下的一致性 | 第26页 |
·QTL在不同环境下的一致性 | 第26-27页 |
·分子标记选择的策略 | 第27-28页 |
3 粒长基因(GS3)和抗白叶枯病基因(Xa23)在珍汕97和Ⅱ-32中的聚合 | 第28-37页 |
·前言 | 第28-29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29-32页 |
·供试水稻材料 | 第29页 |
·供试白叶枯病菌株,接种和鉴定 | 第29-30页 |
·基因型鉴定 | 第30页 |
·DNA提取 | 第30页 |
·标记来源 | 第30页 |
·PCR反应及产物检测 | 第30页 |
·田间杂交及MAS方案 | 第30-32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32-35页 |
·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将Xa23和GS3聚合 | 第32页 |
·F_2群体的Xa23基因型鉴定结合田间接种调查 | 第32-33页 |
·F_2群体的GS3基因型鉴定 | 第33-35页 |
·讨论 | 第35-37页 |
·对珍汕97B的改良 | 第35页 |
·对Ⅱ-32B的改良 | 第35页 |
·对基因聚合的思考 | 第35-3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7-43页 |
致谢 | 第4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