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5页 |
| 目录 | 第5-8页 |
| 1 绪论 | 第8-20页 |
| ·间氟苯甲醛的性质及用途 | 第8-9页 |
| ·性质 | 第8页 |
| ·用途 | 第8-9页 |
| ·间硝基苯甲醛的应用及研究现状 | 第9页 |
| ·应用 | 第9页 |
| ·研究现状 | 第9页 |
| ·芳香氟化物的合成方法 | 第9-13页 |
| ·氟气的氟化 | 第10页 |
| ·氟化氢的催化氟化 | 第10页 |
| ·特殊氟化剂的氟化 | 第10-11页 |
| ·卤素交换法 | 第11页 |
| ·Balz-schiemann反应 | 第11-12页 |
| ·氟代脱硝法合成芳香族氟化物 | 第12-13页 |
| ·氟代脱硝反应 | 第13-18页 |
| ·氟代脱硝反应的优点 | 第13页 |
| ·氟代脱硝反应的条件 | 第13-15页 |
| ·最新研究进展 | 第15-17页 |
| ·副产物的来源 | 第17-18页 |
| ·发展前景 | 第18页 |
| ·本论文研究的思路及主要内容 | 第18-20页 |
| 2 苯甲醛硝化成间硝基苯甲醛 | 第20-28页 |
| ·实验部分 | 第20-22页 |
| ·主要原料与试剂 | 第20页 |
| ·主要仪器 | 第20-21页 |
| ·实验方法及步骤 | 第21-22页 |
| ·表征 | 第22-23页 |
| ·熔点测定 | 第22页 |
| ·质谱分析 | 第22-23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23-26页 |
| ·缩合反应的影响因素 | 第23-24页 |
| ·硝化反应的影响因素 | 第24-25页 |
| ·与直接硝化法的比较 | 第25-26页 |
| ·反应机理探讨 | 第26-27页 |
| ·缩合反应机理 | 第26-27页 |
| ·苯甲醛缩亚胺的硝化机理 | 第27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27-28页 |
| 3 氟代脱硝法合成间氟苯甲醛 | 第28-41页 |
| ·实验部分 | 第28-29页 |
| ·主要原料及试剂 | 第28页 |
| ·主要实验仪器 | 第28页 |
| ·实验步骤 | 第28-29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29-35页 |
| ·溶剂种类对反应的影响 | 第29-30页 |
| ·氟化剂种类对氟代脱硝反应的影响 | 第30页 |
| ·溶剂用量对氟代脱硝反应的影响 | 第30-31页 |
| ·氟化剂用量对氟代脱硝反应的影响 | 第31-32页 |
| ·反应时间对氟代脱硝反应的影响 | 第32-33页 |
| ·催化剂种类以及NO_2~-捕捉剂PDC对氟代脱硝反应的影响 | 第33-34页 |
| ·各种反应体系的比较 | 第34-35页 |
| ·氟代季铵盐的制备 | 第35页 |
| ·氟代脱硝中的反应机理 | 第35-40页 |
| ·亲核取代反应 | 第35-36页 |
| ·相转移催化机理 | 第36-37页 |
| ·溶剂的作用 | 第37-38页 |
| ·亚硝酸根离子的双向亲核性 | 第38-39页 |
| ·副反应 | 第39-40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0-41页 |
| 4 Balz-Schiemann反应法合成间氟苯甲醛 | 第41-53页 |
| ·实验部分 | 第41-44页 |
| ·主要原料及试剂 | 第41页 |
| ·主要实验仪器 | 第41-42页 |
| ·实验步骤 | 第42-44页 |
| ·产物的结构表征 | 第44-47页 |
| ·红外分析 | 第44-45页 |
| ·气质分析 | 第45-46页 |
| ·核磁分析 | 第46-47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47-51页 |
| ·亚硝酸钠用量对重氮盐生成的影响 | 第47-48页 |
| ·温度对重氮盐生成的影响 | 第48-49页 |
| ·重氮盐生成反应时间对反应的影响 | 第49-50页 |
| ·重氮盐加热分解时间对反应的影响 | 第50页 |
| ·合成间氟苯甲醛的优化工艺条件 | 第50-51页 |
| ·反应机理 | 第51-52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2-53页 |
| 5 结论 | 第53-55页 |
| ·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实验结果 | 第53-54页 |
| ·存在的问题 | 第54页 |
| ·发展趋势 | 第54-55页 |
| 致谢 | 第55-5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6-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