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2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8页 |
·课题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| 第8-9页 |
·课题研究意义 | 第8-9页 |
·课题研究目的 | 第9页 |
·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| 第9页 |
·课题研究内容 | 第9页 |
·课题研究方法 | 第9页 |
·课题研究的范围界定 | 第9-10页 |
·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·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·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第二章 西南地区传统吊脚楼建筑概述 | 第12-19页 |
·西南地区传统吊脚楼建筑的演变 | 第12-13页 |
·西南地区传统吊脚楼建筑的基本类型 | 第13-15页 |
·单吊式 | 第13-14页 |
·双吊式 | 第14页 |
·四合院式 | 第14页 |
·二屋吊式 | 第14页 |
·平地起吊式 | 第14-15页 |
·西南地区传统吊脚楼建筑的建造特色 | 第15-17页 |
·建筑的选址及朝向 | 第15-16页 |
·建筑的外观特征 | 第16页 |
·建筑的结构与功能 | 第16-17页 |
·建筑的用材与细部特征 | 第17页 |
·西南地区传统吊脚楼建筑与地域环境的共融关系 | 第17-18页 |
·西南地区传统吊脚楼建筑对地域文化的传承作用 | 第18页 |
·小结 | 第18-19页 |
第三章 凤凰古城河岸吊脚楼建筑的建造特色 | 第19-39页 |
·凤凰古城河岸吊脚楼建筑的生存现状 | 第19-22页 |
·凤凰古城河岸吊脚楼建筑的形成因素 | 第22-24页 |
·历史因素 | 第22页 |
·地域环境因素 | 第22-23页 |
·人文因素 | 第23-24页 |
·凤凰古城河岸吊脚楼的建筑类型 | 第24-25页 |
·凤凰古城河岸吊脚楼建筑的空间形态特征 | 第25-28页 |
·建筑外部空间形态 | 第25页 |
·建筑内部空间形态 | 第25-28页 |
·凤凰古城河岸吊脚楼建筑的装饰及细部特征 | 第28-29页 |
·凤凰古城河岸吊脚楼建筑的构造与用材特征 | 第29-30页 |
·凤凰古城河岸吊脚楼建筑的造型特色 | 第30-32页 |
·“朴素和自然”的美学特征 | 第30-31页 |
·“反秩序”的美学特征 | 第31-32页 |
·凤凰古城河岸传统民居聚落的空间环境特征及生态意义 | 第32-38页 |
·凤凰古城河岸传统民居聚落的整体空间环境特征 | 第32-33页 |
·凤凰古城河岸传统民居聚落的生态意义 | 第33-38页 |
·小结 | 第38-39页 |
第四章 凤凰古城与西南其他地区吊脚楼建筑特征的比较 | 第39-49页 |
·建筑空间形态的比较 | 第39-44页 |
·建筑造型特征的比较 | 第44-45页 |
·建筑装饰及细部特征的比较 | 第45-46页 |
·建筑构造及用材的比较 | 第46-48页 |
·小结 | 第48-49页 |
第五章 凤凰古城河岸吊脚楼建筑的再生设计初探 | 第49-58页 |
·再生的概念与意义 | 第49-50页 |
·再生的概念 | 第49页 |
·再生的意义 | 第49-50页 |
·凤凰古城河岸吊脚楼建筑再生的必要性 | 第50-52页 |
·地域性要求 | 第50-51页 |
·文化传承的要求 | 第51页 |
·人的精神需求 | 第51页 |
·经济发展的需求 | 第51-52页 |
·凤凰古城河岸吊脚楼建筑再生的可行性 | 第52-53页 |
·实用性 | 第52页 |
·经济性 | 第52-53页 |
·技术性 | 第53页 |
·凤凰古城河岸吊脚楼建筑再生的设计方法与构想 | 第53-55页 |
·再生设计原则 | 第53-54页 |
·再生设计方法 | 第54-55页 |
·设计构想案例 | 第55-58页 |
·案例一:吊脚楼建筑以民居形式再生 | 第55-56页 |
·案例二:吊脚楼建筑以民俗文化展示馆形式再生 | 第56-58页 |
结论 | 第58-59页 |
致谢 | 第59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63页 |
附录: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