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校校园“园中街”外部空间环境整合设计研究
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1页 |
插图索引 | 第11-14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4-21页 |
·课题提出 | 第14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4-15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5页 |
·相关概念 | 第15-17页 |
·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7-19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9-20页 |
·研究框架 | 第20-21页 |
第2章 高校校园规划理论和设计 | 第21-37页 |
·西方大学校园发展历史沿革 | 第21-31页 |
·西方早期的大学校园 | 第21-27页 |
·西方近代的大学校园 | 第27-29页 |
·西方现代大学校园 | 第29-30页 |
·西方当代大学校园 | 第30-31页 |
·我国大学校园发展历史沿革 | 第31-36页 |
·我国古代大学校园 | 第31-33页 |
·我国近代大学校园 | 第33页 |
·解放后至改革前大学校园 | 第33-34页 |
·改革开放以来校园规划 | 第34-3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6-37页 |
第3章 高校校园“园中街”现状分析 | 第37-45页 |
·高校校园“园中街”形式 | 第37-40页 |
·“园中街”与高校校园的关系 | 第37-40页 |
·与城市的关系 | 第40页 |
·高校校园“园中街”改造的博弈分析 | 第40-41页 |
·高校校园“园中街”改造的模式 | 第41-44页 |
·政府投资模式 | 第42页 |
·政府协助的居民自治模式 | 第42-43页 |
·政府引导下的开发商投资开发模式 | 第43页 |
·政府政策下的学校一体化治理模式 | 第43-4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4-45页 |
第4章 高校校园“园中街”外部空间形态及设计方法 | 第45-60页 |
·高校校园“园中街”外部空间构成因素 | 第45-48页 |
·外部活动空间 | 第45页 |
·交往空间 | 第45-46页 |
·商业空间 | 第46页 |
·外部交通空间 | 第46-47页 |
·绿化空间 | 第47-48页 |
·高校校园“园中街”外部空间组织结构 | 第48-50页 |
·线性延续结构 | 第48页 |
·树形分布结构 | 第48-49页 |
·半网络或网络的连接结构 | 第49-50页 |
·高校校园“园中街”外部空间形态 | 第50-59页 |
·高校校园“园中街”外部空间形态的物质特征 | 第50-52页 |
·高校校园“园中街”外部空间形态设计原则 | 第52-53页 |
·高校校园“园中街”外部空间形态的设计方法 | 第53-59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9-60页 |
第5章 高校校园“园中街”建筑再利用及其更新 | 第60-73页 |
·高校校园“园中街”建筑再利用及其更新相关概念 | 第60页 |
·高校校园“园中街”建筑再利用及其更新影响因素 | 第60-64页 |
·功能因素 | 第60-61页 |
·文化因素 | 第61-63页 |
·技术因素 | 第63页 |
·项目参与者的因素 | 第63-64页 |
·经济因素 | 第64页 |
·法规因素 | 第64页 |
·高校校园“园中街”建筑再利用及其更新设计原则 | 第64-66页 |
·尊重的原则 | 第64-65页 |
·匹配的原则 | 第65页 |
·共生的原则 | 第65-66页 |
·高校校园“园中街”建筑再利用及其更新设计方法 | 第66-72页 |
·内部空间的功能置换与形态重构 | 第66-67页 |
·外部新旧空间的整合与共生 | 第67-69页 |
·外部立面设计的新旧整合与共生 | 第69-71页 |
·建筑形式的彻底更新 | 第71-7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72-73页 |
结论 | 第73-7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5-78页 |
致谢 | 第78-79页 |
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7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