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9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研究方案 | 第9-28页 |
·柴油机尾气排放标准对NOx 和碳颗粒的控制要求 | 第9页 |
·柴油机排污的控制技术 | 第9-16页 |
·选择性催化还原NOx 技术(SCR 系统) | 第10-11页 |
·氮氧化物储存还原技术(NSR) | 第11-13页 |
·碳颗粒催化还原NOx 技术 | 第13-16页 |
·柴油机尾气控制技术催化剂研究进展 | 第16-17页 |
·贵金属催化剂 | 第16页 |
·金属氧化物催化剂 | 第16-17页 |
·钙钛矿型及尖晶石型等复合金属氧化物催化剂 | 第17页 |
·钙钛矿复合金属氧化物催化剂 | 第17-25页 |
·钙钛矿型复合金属氧化物的结构特性 | 第17-19页 |
·钙钛矿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| 第19-21页 |
·钙钛矿复合金属氧化物的催化性能 | 第21-23页 |
·钙钛矿催化剂用于去除NOx 和碳烟的研究现状 | 第23-25页 |
·对钙钛矿型复合金属氧化物研究现状思考与本论文的指导思想 | 第25-26页 |
·论文研究内容与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| 第26-28页 |
·论文研究内容 | 第26页 |
·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| 第26-28页 |
第二章 实验方法 | 第28-38页 |
·实验原料 | 第28-29页 |
·钙钛矿催化剂的制备 | 第29-31页 |
·溶液燃烧法 | 第29-30页 |
·柠檬酸络合法 | 第30-31页 |
·催化剂的表征 | 第31-33页 |
·X—射线衍射(XRD) | 第31页 |
·比表面积的测定(BET) | 第31页 |
·扫描电子显微镜—能量色散谱(SEM-EDS) | 第31页 |
·透射电镜(TEM) | 第31页 |
·红外光谱(FT-IR) | 第31-32页 |
·X-射线光电子能谱(XPS) | 第32页 |
·程序升温还原实验(H2-TPR) | 第32-33页 |
·催化剂活性评价—程序升温反应技术(TPR) | 第33-38页 |
·反应装置 | 第33页 |
·反应原料与催化剂评价方法 | 第33-35页 |
·分析方法 | 第35-36页 |
·活性评价指标 | 第36-38页 |
第三章 溶液燃烧法制备的La_(1-x)K_xCoO_3的催化性能 | 第38-53页 |
·溶液燃烧法制备La_(1-x)K_xCoO_3 催化剂 | 第38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38-52页 |
·催化剂的表征结果 | 第38-50页 |
·活性评价结果 | 第50-5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2-53页 |
第四章 LaCo_(1-x)Pd_xO_3钙钛矿复合氧化物合成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| 第53-70页 |
·改进的溶液燃烧法制备LaCo_(1-x)Pd_xO_3(x = 0~0.03)催化剂 | 第54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54-69页 |
·催化剂的表征结果 | 第54-63页 |
·催化性能评价结果 | 第63-69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9-70页 |
第五章 新型La_(1-x)Me_xCo_(1-y)Pd_yO_3 (Me = K、Ce、Sr)复合催化剂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| 第70-95页 |
·新型La_(1-x)Me_xCo_(1-y)Pd_yO_3 复合催化剂构想的建立 | 第70-71页 |
·新型La_(1-x)Me_xCo_(1-y)Pd_yO_3 复合催化剂的制备 | 第71页 |
·催化剂表征结果 | 第71-89页 |
·X 射线衍射分析 | 第71-75页 |
·SEM 表征结果 | 第75-79页 |
·FT-IR 表征结果 | 第79-80页 |
·XPS 分析 | 第80-89页 |
·催化剂活性评价 | 第89-9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93-95页 |
第六章 催化同时去除NOx 和碳烟的反应研究 | 第95-118页 |
·三种催化剂的透射电镜观察 | 第95-99页 |
·催化同时去除NOx 和碳烟的反应研究 | 第99-112页 |
·反应条件对同时去除NOx-碳烟颗粒的影响 | 第99-101页 |
·O_2 浓度的影响 | 第101-108页 |
·气体总流量的影响 | 第108-112页 |
·催化剂稳定性的分析 | 第112-116页 |
·反应前后催化剂物相的比较 | 第112-114页 |
·反应前后XPS 分析结果的比较 | 第114-11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16-118页 |
第七章 结论 | 第118-12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0-129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| 第129-130页 |
致谢 | 第13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