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5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8页 |
| 第1章 文献综述 | 第12-28页 |
| 1.1 引言 | 第12-13页 |
| 1.2 水性聚氨酯简介 | 第13-17页 |
| 1.2.1 水性聚氨酯乳液的发展 | 第13-14页 |
| 1.2.2 水性聚氨酯的结构与性能 | 第14页 |
| 1.2.3 水性聚氨酯的性能特点 | 第14-15页 |
| 1.2.4 水性聚氨酯的制备方法 | 第15-17页 |
| 1.3 水性聚氨酯的室温交联改性 | 第17-24页 |
| 1.3.1 水性聚氨酯的内交联改性 | 第17-20页 |
| 1.3.2 水性聚氨酯的外交联改性 | 第20-24页 |
| 1.4 室温固化型水性聚氨酯 | 第24-25页 |
| 1.4.1 室温固化型水性聚氨酯的发展前景 | 第24页 |
| 1.4.2 室温固化型水性聚氨酯的应用 | 第24-25页 |
| 1.5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内容 | 第25-28页 |
| 第2章 水性聚氨酯羟基组分的合成 | 第28-48页 |
| 2.1 实验部分 | 第28-32页 |
| 2.1.1 实验原料及规格 | 第28-29页 |
| 2.1.2 实验仪器及设备 | 第29-30页 |
| 2.1.3 实验装置 | 第30-31页 |
| 2.1.4 实验反应式及步骤 | 第31-32页 |
| 2.2 测试与表征 | 第32-36页 |
| 2.2.1 -NCO含量的测试 | 第32-33页 |
| 2.2.2 乳液性能测试 | 第33-34页 |
| 2.2.3 涂膜性能测试 | 第34-36页 |
| 2.2.4 傅里叶红外光谱(FT-IR)分析 | 第36页 |
| 2.3 结果与讨论 | 第36-46页 |
| 2.3.1 预聚时间的确定 | 第36-37页 |
| 2.3.2 预聚反应温度的影响 | 第37页 |
| 2.3.3 二元醇的选择 | 第37-38页 |
| 2.3.4 中和度的影响 | 第38-39页 |
| 2.3.5 固含量的影响 | 第39-40页 |
| 2.3.6 DMPA用量的影响 | 第40-42页 |
| 2.3.7 DHBP用量的影响 | 第42-43页 |
| 2.3.8 亚油酸甘油酯用量的影响 | 第43-46页 |
| 2.3.9 FT-IR分析 | 第46页 |
| 2.4 本章小结 | 第46-48页 |
| 第3章 室温多重固化水性聚氨酯涂料的制备与性能 | 第48-64页 |
| 3.1 实验部分 | 第48-50页 |
| 3.1.1 实验原料及规格 | 第48页 |
| 3.1.2 实验设备 | 第48-49页 |
| 3.1.3 实验原理及步骤 | 第49-50页 |
| 3.2 测试与表征 | 第50-51页 |
| 3.2.1 涂膜性能测试 | 第50页 |
| 3.2.2 傅里叶红外光谱(FT-IR)分析 | 第50页 |
| 3.2.3 热失重(TG)分析 | 第50-51页 |
| 3.2.4 透射电镜(TEM)分析 | 第51页 |
| 3.2.5 电化学分析 | 第51页 |
| 3.3 结果与讨论 | 第51-61页 |
| 3.3.1 n(DHBP):n(ADH)的影响 | 第51-53页 |
| 3.3.2 水性聚氨酯固化剂添加量的影响 | 第53-55页 |
| 3.3.3 固化时间对涂膜性能的影响 | 第55页 |
| 3.3.4 成膜助剂的选择 | 第55-56页 |
| 3.3.5 透射电镜(TEM)分析 | 第56-58页 |
| 3.3.6 FT-IR分析 | 第58-59页 |
| 3.3.7 热失重(TG)分析 | 第59-60页 |
| 3.3.8 电化学分析 | 第60-61页 |
| 3.4 本章小结 | 第61-64页 |
| 第4章 室温多重固化水性聚氨酯涂料固化过程动力学研究 | 第64-72页 |
| 4.1 实验部分 | 第64-65页 |
| 4.1.1 主要原材料 | 第64页 |
| 4.1.2 主要设备及测试方法 | 第64页 |
| 4.1.3 固化动力学分析方法 | 第64-65页 |
| 4.2 结果与讨论 | 第65-70页 |
| 4.2.1 固化体系动力学参数的拟合 | 第65-68页 |
| 4.2.2 表观活化能与固化度的关系 | 第68-70页 |
| 4.3 本章小结 | 第70-72页 |
| 第5章 总结 | 第72-7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4-82页 |
|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| 第82-84页 |
| 致谢 | 第8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