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2页 |
| 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2-21页 |
| ·板栗贮藏保鲜技术的研究 | 第12-16页 |
| ·简易贮藏 | 第12-13页 |
| ·沙藏 | 第13页 |
| ·冷藏 | 第13页 |
| ·气调贮藏 | 第13-14页 |
| ·辐射处理 | 第14-15页 |
| ·保鲜剂处理 | 第15页 |
| ·液膜处理 | 第15页 |
| ·热处理 | 第15-16页 |
| ·化学处理 | 第16页 |
| ·板栗腐烂变质的机理 | 第16-17页 |
| ·板栗贮藏过程中生理生化变化的研究 | 第17-19页 |
| ·含水量的变化 | 第17页 |
| ·呼吸强度的变化 | 第17-18页 |
| ·贮藏物质的变化 | 第18-19页 |
| ·酶活性的变化 | 第19页 |
| ·立题目的意义与研究内容 | 第19-21页 |
| ·立题目的意义 | 第19-20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20-21页 |
|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| 第21-29页 |
| ·试验材料 | 第21页 |
| ·试验方法 | 第21页 |
| ·测定指标及方法 | 第21-27页 |
| ·呼吸强度的测定 | 第21-22页 |
| ·含水量的测定 | 第22页 |
| ·腐烂率的调查 | 第22页 |
| ·失重率的测定 | 第22页 |
| ·还原糖、可溶性总糖和淀粉含量的系统测定 | 第22-24页 |
| ·淀粉酶活性的测定 | 第24-25页 |
| ·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| 第25页 |
| ·多酚氧化酶(Polyphenoly Oxidase,PPO)活性的测定 | 第25页 |
| ·过氧化物酶(Peroxidase, POD)活性的测定 | 第25-26页 |
| ·过氧化氢酶(Catalase ,CAT)活性的测定 | 第26页 |
| ·超氧化物歧化酶(Superoxide Dismuta,SOD)活性的测定 | 第26页 |
| ·丙二醛(Malondialdehyde, MDA)含量的测定 | 第26-27页 |
| ·维生素C(Vitamin C, VC)含量的测定 | 第27页 |
| ·试剂与仪器 | 第27-28页 |
| ·主要试剂 | 第27页 |
| ·主要仪器 | 第27-28页 |
| ·数据分析 | 第28-29页 |
|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| 第29-52页 |
| ·高浓度SA 处理对贮藏中板栗生理生化的影响 | 第29-39页 |
| ·对呼吸强度的影响 | 第29页 |
| ·对CAT 活性的影响 | 第29-30页 |
| ·对POD 活性的影响 | 第30页 |
| ·对SOD 活性的影响 | 第30-31页 |
| ·对PPO 活性的影响 | 第31-32页 |
| ·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| 第32页 |
| ·对MDA 含量的影响 | 第32-33页 |
| ·对电导率的影响 | 第33-34页 |
| ·对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| 第34页 |
| ·对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| 第34-35页 |
| ·对淀粉含量的影响 | 第35-36页 |
| ·对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| 第36页 |
| ·对VC 含量的影响 | 第36-37页 |
| ·对含水量的影响 | 第37-38页 |
| ·对失重率的影响 | 第38页 |
| ·对腐烂率的影响 | 第38-39页 |
| ·对呼吸强度的影响 | 第39-44页 |
| ·对SOD 活性的影响 | 第40页 |
| ·对CAT 活性的影响 | 第40页 |
| ·对POD 活性的影响 | 第40-41页 |
| ·对MDA 含量的影响 | 第41-42页 |
| ·对含水量及失重率的影响 | 第42-43页 |
| ·对腐烂率的影响 | 第43-44页 |
| ·低浓度SA 处理对贮藏中板栗生理生化的影响 | 第44-48页 |
| ·对呼吸强度的影响 | 第44页 |
| ·对淀粉含量的影响 | 第44页 |
| ·对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| 第44-45页 |
| ·对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| 第45-46页 |
| ·对VC 含量的影响 | 第46页 |
| ·对含水量的影响 | 第46-47页 |
| ·对腐烂率的影响 | 第47-48页 |
| ·不同生长调节剂处理对贮藏板栗生理生化的影响 | 第48-52页 |
| ·对呼吸强度的影响 | 第48页 |
| ·对淀粉含量的影响 | 第48页 |
| ·对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| 第48-49页 |
| ·对可溶性蛋白质的影响 | 第49-50页 |
| ·对VC 含量的影响 | 第50-51页 |
| ·对含水量的影响 | 第51页 |
| ·对腐烂率的影响 | 第51-52页 |
|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| 第52-58页 |
| ·结论 | 第52-53页 |
| ·讨论 | 第53-58页 |
| ·水杨酸处理与板栗呼吸强度的关系 | 第53页 |
| ·水杨酸处理与板栗衰老及保护性酶活性的关系 | 第53-54页 |
| ·水杨酸处理与MDA 含量和膜透性的关系 | 第54页 |
| ·不同处理与板栗淀粉酶活性及营养物质的关系 | 第54-55页 |
| ·水杨酸处理与板栗含水量的关系 | 第55页 |
| ·水杨酸处理与板栗PPO 活性的关系 | 第55页 |
| ·水杨酸处理与板栗贮藏品质的关系 | 第55-56页 |
| ·水杨酸处理与赤霉素和萘乙酸处理的比较 | 第56页 |
| ·不同浓度梯度水杨酸处理对采后板栗的影响 | 第56页 |
| ·水杨酸作用机理及残留量问题 | 第56-5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8-64页 |
| 缩略词 | 第64-65页 |
| 致谢 | 第65-66页 |
| 作者简介 | 第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