滨南油田毕家沙三下亚段油藏地质特征及剩余油研究
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10页 |
| 第一章 前言 | 第10-16页 |
| ·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0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3页 |
| ·剩余油分布研究的方法和技术 | 第10-12页 |
| ·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| 第12-13页 |
| ·研究区概况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| 第13-14页 |
| ·研究区概况 | 第13-14页 |
| ·目前存在的问题 | 第14页 |
| ·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| 第14-16页 |
| ·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4-15页 |
| ·采取的技术路线 | 第15-16页 |
| 第二章 油藏基本地质特征 | 第16-32页 |
| ·地层发育特征 | 第16-17页 |
| ·油藏构造特征 | 第17-20页 |
| ·区域构造背景 | 第17-18页 |
| ·断裂系统 | 第18-19页 |
| ·微构造描述 | 第19-20页 |
| ·沉积相及储层特征 | 第20-29页 |
| ·沉积特征研究 | 第20-24页 |
| ·储层特征研究 | 第24-29页 |
| ·油藏特征 | 第29-32页 |
| ·流体特征 | 第29-30页 |
| ·油藏压力和温度系统 | 第30页 |
| ·油藏类型和油水关系 | 第30-31页 |
| ·油层分布规律 | 第31-32页 |
| 第三章 油藏开发特征分析 | 第32-46页 |
| ·开发概况 | 第32-35页 |
| ·开发阶段划分及各阶段开发特点 | 第32-34页 |
| ·开发现状 | 第34-35页 |
| ·渗流特征 | 第35-37页 |
| ·相对渗透率曲线 | 第35-37页 |
| ·水驱油特征 | 第37页 |
| ·开发状况分析 | 第37-39页 |
| ·产能构成分析 | 第37-38页 |
| ·含水构成分析 | 第38-39页 |
| ·开发效果评价 | 第39-42页 |
| ·油层动用状况分析 | 第39-41页 |
| ·地层压力分析 | 第41-42页 |
| ·可采储量预测 | 第42-43页 |
| ·注水利用分析 | 第43-46页 |
| ·含水与采出程度关系 | 第43-44页 |
| ·存水率与采出程度关系 | 第44-45页 |
| ·水驱指数与采出程度关系 | 第45-46页 |
| 第四章 油藏数值模拟与剩余油分布 | 第46-65页 |
| ·油藏地质模型的建立 | 第46-49页 |
| ·建模所需数据 | 第47页 |
| ·建模步骤 | 第47-49页 |
| ·数据准备 | 第49-50页 |
| ·动态数据的处理 | 第49页 |
| ·油藏及流体物性参数的选取 | 第49-50页 |
| ·相对渗透率数据 | 第50页 |
| ·历史拟合 | 第50-55页 |
| ·确定参数的可调范围 | 第50-51页 |
| ·总体指标拟合 | 第51-53页 |
| ·单井指标拟合 | 第53-55页 |
| ·对断层封闭性的认识 | 第55页 |
| ·剩余油分布与潜力分析 | 第55-65页 |
| ·剩余油控制因素分析 | 第55-59页 |
| ·剩余油分布研究 | 第59-65页 |
| 第五章 剩余油开发调整方案 | 第65-79页 |
| ·开发中存在的主要的问题 | 第65-66页 |
| ·采取的主要技术对策 | 第66-74页 |
| ·开发层系的划分 | 第66-67页 |
| ·开发方式 | 第67-70页 |
| ·完善井网、提高注采对应率 | 第70页 |
| ·排除干扰、选层开采 | 第70页 |
| ·水平井挖潜 | 第70-72页 |
| ·最大液量和合理注采比的确定 | 第72页 |
| ·技术极限井距和合理井网密度的确定 | 第72-74页 |
| ·剩余油开发调整方案 | 第74-79页 |
| ·调整目标 | 第74页 |
| ·调整原则 | 第74-75页 |
| ·方案部署 | 第75-76页 |
| ·指标预测 | 第76-77页 |
| ·方案优选 | 第77页 |
| ·推荐方案的实施 | 第77-79页 |
| 结论 | 第79-8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81-85页 |
| 附表 | 第85-101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| 第101-102页 |
| 致谢 | 第10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