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文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导言 | 第9-10页 |
一、反向工程的合法要件 | 第10-20页 |
(一) 反向工程的对象 | 第10-13页 |
1、产品必须从公开渠道获得 | 第10-11页 |
2、反向工程实施人须合法取得产品的物权 | 第11-13页 |
3、特定产品的例外 | 第13页 |
(二) 反向工程的实施人 | 第13-19页 |
1、实施前——反向工程的实施人必须不负有保密义务 | 第13-17页 |
2、实施中——反向工程实施人不能接触到秘密信息 | 第17-19页 |
(三) 反向工程的结果 | 第19-20页 |
二、反向工程与秘密性关系 | 第20-27页 |
(一) 反向工程与商业秘密的秘密性关系综述 | 第20-21页 |
(二) 容易反向的信息破坏秘密性 | 第21-23页 |
(三) 不易反向的信息具有秘密性 | 第23-25页 |
1、不易反向的信息本身具有秘密性 | 第23-24页 |
2、反向工程人获取秘密后信息属性的定性 | 第24-25页 |
(四) 反向工程容易度的界定 | 第25-27页 |
1、花费时间 | 第25-26页 |
2、花费的精力与财力 | 第26-27页 |
3、环境证据 | 第27页 |
三、合同约定"禁止反向工程"条款的效力分析 | 第27-46页 |
(一) 商业秘密权Ⅴ.保密措施 | 第28-32页 |
1、商业秘密权权利范畴一——排除对权利内容的直接保护 | 第28-30页 |
2、商业秘密权权利范畴二——仅规制不正当手段获取秘密行为 | 第30-31页 |
3、禁止反向工程条款在商业秘密法下的检析 | 第31-32页 |
(二) 商业秘密法Ⅴ.专利法——维持知识产权法系统的平衡 | 第32-39页 |
1、商业秘密法与专利法 | 第32-33页 |
2、对禁止反向工程无效的典型案例分析——专利法优先于商业秘密法 | 第33-36页 |
3、禁止反向工程条款无效理由在知识产权法下的总结 | 第36-39页 |
(三) 公共利益Ⅴ. 私人权益 | 第39-43页 |
1、知识财产的有限私有ⅴ.永久公有 | 第39-40页 |
2、商业秘密权人Ⅴ. 竞争对手 | 第40-42页 |
3、鼓励技术创新 | 第42页 |
4、防止市场垄断的出现 | 第42-43页 |
(四) 政策考量——模仿创新Ⅴ.自主创新 | 第43-46页 |
1、技术后起之国的模仿创新 | 第43-44页 |
2、技术强国的模仿创新 | 第44-45页 |
3、我国的技术创新之路 | 第45-46页 |
四、反向工程效力研究的实践意义 | 第46-50页 |
(一) 实践中如何进行合法的反向工程 | 第46-47页 |
1、针对反向工程的实施对象 | 第46页 |
2、针对反向工程的实施人员 | 第46-47页 |
3、针对反向工程的实施过程 | 第47页 |
4、针对反向工程的研究成果 | 第47页 |
(二) 反向工程与秘密性结论的实践意义 | 第47-49页 |
1、反向工程在诉讼中的作用 | 第47-48页 |
2、反向工程在信息保护中的作用 | 第48-49页 |
(三) 禁止反向工程条款效力的实践意义 | 第49-50页 |
结语 | 第50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5页 |
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55-56页 |
后记 | 第56-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