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8页 |
| Abstract | 第8-12页 |
| 第一章 引言 | 第12-22页 |
| ·激发子的种类及研究现状 | 第12-15页 |
| ·激发子的分类 | 第12-14页 |
| ·激发子诱导抗病性的特点 | 第14-15页 |
| ·激活蛋白(Activator)研究现状 | 第15页 |
| ·植物对病毒的抗病性及诱导抗病性 | 第15-19页 |
| ·植物对病毒的抗病性 | 第15-16页 |
| ·诱导抗病性 | 第16-19页 |
| ·系统获得抗病性的信号传导途径 | 第19-20页 |
| ·SA 介导的抗病信号传导途径 | 第19页 |
| ·茉莉酸和乙烯介导的抗病信号传导途径 | 第19-20页 |
| ·两条抗病信号传导途径的关系 | 第20页 |
| ·抗病毒物质对病毒的体外抑制作用 | 第20-21页 |
| ·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21-22页 |
| 第二章 PeaT1 诱导烟草系统抗病性研究 | 第22-28页 |
| ·材料 | 第22-23页 |
| ·PeaT1 表达菌株和烟草幼苗的培养 | 第22页 |
| ·实验试剂和仪器 | 第22-23页 |
| ·试验方法 | 第23-24页 |
| ·PeaT1 的表达与纯化 | 第23-24页 |
| ·PeaT1 诱导烟草系统抗病性研究 | 第24页 |
| ·试验结果 | 第24-27页 |
| ·重组PeaT1 的表达与纯化 | 第24-25页 |
| ·PeaT1 诱导烟草TMV 抗性 | 第25-27页 |
| ·小结与讨论 | 第27-28页 |
| 第三章 PeaT1 诱导烟草对TMV 复制以及体外钝化的影响 | 第28-35页 |
| ·材料 | 第28-29页 |
| ·植物和毒源材料 | 第28-29页 |
| ·质粒材料 | 第29页 |
| ·方法 | 第29-30页 |
| ·半叶枯斑法检测PeaT1 诱导烟草对TMV 复制的影响 | 第29页 |
| ·TMV-CP 在寄主体内蓄积量的情况 | 第29-30页 |
| ·PeaT1 对TMV 的体外钝化情况 | 第30页 |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30-33页 |
| ·半叶枯斑法检测PeaT1 诱导烟草抗病性 | 第30-31页 |
| ·实时荧光PCR 绝对定量TMV-CP 在寄主体内的蓄积量 | 第31-33页 |
| ·PeaT1 对TMV 体外钝化作用 | 第33页 |
| ·小结与讨论 | 第33-35页 |
| 第四章 PeaT1 诱导烟草系统获得抗病性的生化机制 | 第35-42页 |
| ·材料 | 第35-36页 |
| ·供试植物 | 第35页 |
| ·供试试剂与仪器 | 第35-36页 |
| ·方法 | 第36-38页 |
| ·PeaT1 诱导后烟草叶片中抗病防御相关酶活性的变化 | 第36页 |
| ·激活蛋白PeaT1 诱导烟草后叶片中木质素含量的变化 | 第36-37页 |
| ·RT-PCR 检测PeaT1 诱导烟草后SAR 的标志基因PR1a 和 PR16 的表达情况 | 第37-38页 |
| ·试验结果 | 第38-41页 |
| ·PeaT1 诱导烟草对抗病防御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| 第38-39页 |
| ·PeaT1 诱导后对烟草叶片内木质素含量的积累 | 第39-40页 |
| ·PeaT1 诱导对SAR 标志基因的转录的影响 | 第40-41页 |
| ·小结与讨论 | 第41-42页 |
| 第五章 PeaT1 诱导烟草系统抗病性信号传导途径的初探 | 第42-52页 |
| ·实时荧光定量PCR 检测烟草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 | 第43-45页 |
| ·实验材料 | 第43页 |
| ·方法 | 第43-45页 |
| ·PeaT1 诱导烟草叶片对SA 含量的影响 | 第45-46页 |
| ·实验材料 | 第45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45-46页 |
| ·PeaT1 在转nahG 基因烟草系统抗病性研究 | 第46-47页 |
| ·材料 | 第46页 |
| ·方法 | 第46-47页 |
| ·实验结果 | 第47-51页 |
| ·RT-PCR 检验引物特异性 | 第47页 |
| ·荧光定量PCR 分析抗病相关基因转录水平 | 第47-49页 |
| ·PeaT1 诱导烟草叶片提高SA 含量 | 第49-50页 |
| ·PeaT1 在转nahG 基因烟草系统抗病性 | 第50-51页 |
| ·小结与讨论 | 第51-52页 |
| 第六章 结论 | 第52-5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3-60页 |
| 致谢 | 第60-61页 |
| 作者简介 | 第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