锻造操作机构型设计与动力学性能研究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32页 |
·序言 | 第10-11页 |
·重载锻造操作机的发展历史 | 第11-17页 |
·国外锻造操作机的发展状况 | 第11-14页 |
·国内锻造操作机发展状况 | 第14-17页 |
·国内锻造操作机的研究现状 | 第17-18页 |
·锻造操作机的结构类型 | 第18-20页 |
·锻造操作机的构型设计 | 第20-23页 |
·同构判定问题 | 第23-25页 |
·新型重载锻造操作机的性能分析 | 第25-28页 |
·并联机构的运动学建模 | 第26-27页 |
·并联机构的动力学建模 | 第27-28页 |
·锻造操作机运动协调与缓冲 | 第28-29页 |
·课题意义以及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9-32页 |
第二章 锻造操作机机构可约设计 | 第32-66页 |
·绪论 | 第32-33页 |
·可约的定义 | 第33-42页 |
·重载锻造操作机机构可约特性分析 | 第42-47页 |
·锻造操作机机构可约设计 | 第47-52页 |
·重载锻造操作机机构可约类型I | 第52-53页 |
·重载锻造操作机机构可约类型II | 第53-56页 |
·重载锻造操作机机构可约类型III | 第56-58页 |
·重载锻造操作机机构可约类型Ⅳ | 第58-61页 |
·重载锻造操作机机构可约类型V | 第61-6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3-66页 |
第三章 机构可约设计中的同构判定问题 | 第66-88页 |
·绪论 | 第66页 |
·特征系统法及其证明 | 第66-69页 |
·扩展矩阵及其特性 | 第69-72页 |
·可约特性的同构判定 | 第72-86页 |
·可约特性的同构分类 | 第72-73页 |
·同构判定算例1 | 第73-82页 |
·同构判定算例2 | 第82-8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86-88页 |
第四章 锻造操作机运动学建模与分析 | 第88-110页 |
·绪论 | 第88页 |
·新型锻造操作机运动学建模 | 第88-92页 |
·锻造操作机机构位姿求解 | 第92-107页 |
·速度雅可比 | 第107-10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08-110页 |
第五章 锻造操作机动力学参数识别与标定 | 第110-136页 |
·绪论 | 第110-111页 |
·锻造操作机动力学建模 | 第111-122页 |
·锻造操作机实验研究 | 第122-133页 |
·误差讨论 | 第13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33-136页 |
第六章 锻造操作机整机协调运动与缓冲模型 | 第136-156页 |
·引言 | 第136-137页 |
·操作机启动时协调运动与缓冲模型 | 第137-147页 |
·操作机启动时动力学建模与分析 | 第137-138页 |
·最佳启动模型 | 第138-140页 |
·缓冲缸缓冲特性分析 | 第140-142页 |
·4 启动时主动缓冲模型 | 第142-144页 |
·启动仿真实例 | 第144-147页 |
·操作机停止时协调运动与缓冲模型 | 第147-153页 |
·操作机停止时动力学建模 | 第147-149页 |
·停止时主动缓冲模型 | 第149-151页 |
·停止仿真实例 | 第151-15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53-156页 |
第七章 全文总结 | 第156-158页 |
·研究内容总结 | 第156页 |
·论文创新点 | 第156-157页 |
·存在的问题以及研究展望 | 第157-15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58-172页 |
符号与标记 | 第172-173页 |
附录 | 第173-180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180-182页 |
致谢 | 第182-18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