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P网络可靠性技术研究与实现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2页 |
·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9-10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页 |
·本文研究内容 | 第10-12页 |
第二章 网络技术 | 第12-28页 |
·简介 | 第12页 |
·层次网络模型 | 第12-19页 |
·协议层次 | 第12-14页 |
·OSI 参考模型 | 第14-17页 |
·对等层通信 | 第17-18页 |
·数据封装 | 第18-19页 |
·协议 | 第19-28页 |
·数据链路层协议 | 第19-20页 |
·网络层协议 | 第20-25页 |
·传输层协议 | 第25-28页 |
第三章 IP 网络可靠性技术分析 | 第28-43页 |
·概要 | 第28页 |
·BFD 技术 | 第28-34页 |
·引言 | 第28-30页 |
·BFD 原理 | 第30-34页 |
·ETH OAM | 第34-37页 |
·引言 | 第34页 |
·以太OAM 机制 | 第34-35页 |
·以太OAM 实现 | 第35-37页 |
·MPLS OAM | 第37-41页 |
·简介 | 第37页 |
·MPLS OAM 功能要求 | 第37-38页 |
·MPLS OAM 技术 | 第38-39页 |
·MPLS OAM 报文 | 第39-41页 |
·保护倒换 | 第41-43页 |
第四章 ASIC 设计流程 | 第43-57页 |
·ASIC 设计基本流程 | 第43-45页 |
·结构分析设计及RTL 编码 | 第45-46页 |
·规格分析与结构设计 | 第45-46页 |
·编码风格 | 第46页 |
·综合及后端设计 | 第46-55页 |
·逻辑综合 | 第46-50页 |
·形式验证 | 第50-52页 |
·静态时序分析 | 第52-54页 |
·后仿真 | 第54-55页 |
·小结 | 第55-57页 |
第五章 IP 网络可靠性技术实现 | 第57-74页 |
·系统功能及框架 | 第57页 |
·OAM 软件实现方法 | 第57-59页 |
·OAM 逻辑的实现 | 第59-68页 |
·总体设计 | 第59-64页 |
·MPI 模块 | 第64页 |
·RCV_HP 模块 | 第64页 |
·RCV_PRC 模块 | 第64-65页 |
·ALARM 模块 | 第65-66页 |
·RCV_ROLL 模块 | 第66页 |
·SEND_ROLL 模块 | 第66-67页 |
·SEND_PRC 模块 | 第67-68页 |
·SCH 模块 | 第68页 |
·TIMER 模块 | 第68页 |
·RAM_INTF 模块 | 第68页 |
·各种报告 | 第68-74页 |
·代码规范检查报告 | 第68-69页 |
·编译报告 | 第69-70页 |
·综合报告 | 第70-73页 |
·Formality 报告 | 第73-74页 |
第六章 结论 | 第74-76页 |
·结论 | 第74页 |
·分析 | 第74-76页 |
致谢 | 第76-7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7-79页 |
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79-8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