两河口水电站引水进口高边坡稳定性评价及支护方案研究
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0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21页 |
·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| 第10-13页 |
·国内外研究历史及现状 | 第13-18页 |
·边坡岩体结构研究 | 第13-14页 |
·边坡变形破坏模式及机制研究 | 第14-15页 |
·边坡稳定性评价 | 第15-18页 |
·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18-21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18-19页 |
·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| 第19-21页 |
第2章 工程区地质条件 | 第21-39页 |
·区域地质背景 | 第21-31页 |
·区域构造背景 | 第21-28页 |
·区域地貌及新构造活动 | 第28-30页 |
·区域地震及应力场 | 第30-31页 |
·谷坡地质环境条件 | 第31-39页 |
·地形地貌 | 第31-33页 |
·地层岩性与地质构造 | 第33-35页 |
·应力场特征 | 第35-38页 |
·水文地质条件 | 第38-39页 |
第3章 引水进口边坡岩体结构研究 | 第39-48页 |
·结构面的工程地质分级 | 第39-45页 |
·Ⅲ级结构面发育特征 | 第40-41页 |
·Ⅳ级结构面发育特征 | 第41-43页 |
·Ⅴ级结构面总体特征 | 第43-45页 |
·引水进口边坡岩体结构类型划分 | 第45-48页 |
第4章 岩体风化卸荷、岩体质量及力学参数 | 第48-59页 |
·引水进口边坡风化卸荷带划分 | 第48-53页 |
·风化卸荷研究意义及划分方法 | 第48-49页 |
·谷坡风化、卸荷带定性划分 | 第49-50页 |
·谷坡风化、卸荷带定量划分 | 第50-51页 |
·引水进口边坡风化卸荷分带综合划分 | 第51-53页 |
·岩体质量分级 | 第53-56页 |
·现场定性分级 | 第55页 |
·修正的CSMR 分级 | 第55-56页 |
·岩体质量综合划分 | 第56页 |
·边坡岩体力学参数取值 | 第56-59页 |
第5章 引水进口工程边坡稳定性评价 | 第59-85页 |
·边坡岩体变形破坏特征 | 第59-63页 |
·边坡稳定性地质评价 | 第63-64页 |
·工程边坡整体稳定性刚体极限平衡计算 | 第64-74页 |
·建模思路及原则 | 第65页 |
·计算工况的选取 | 第65-66页 |
·引水进口边坡模型建立 | 第66-71页 |
·计算结果分析及安全性评价 | 第71-74页 |
·工程边坡局部稳定性分析 | 第74-85页 |
·边坡块体构建基本思路及原则 | 第74-75页 |
·块体稳定性研究方法 | 第75-76页 |
·随机块体稳定性赤平投影分析 | 第76-78页 |
·确定(半确定性)块体稳定性分析 | 第78-85页 |
第6章 边坡稳定性FLAC3D 数值模拟及分析 | 第85-105页 |
·FLAC3D 原理及概述 | 第85-86页 |
·计算模型的建立 | 第86-90页 |
·模型范围 | 第86-87页 |
·计算模型的概化 | 第87-90页 |
·自然边坡稳定性数值分析 | 第90-92页 |
·开挖边坡稳定性数值分析 | 第92-103页 |
·第一步开挖模拟 | 第92-95页 |
·第二步开挖模拟 | 第95-99页 |
·第三步开挖模拟 | 第99-103页 |
·小结 | 第103-105页 |
第7章 引水进口边坡稳定性支护方案研究 | 第105-112页 |
·引水进口工程边坡加固方案总体思路 | 第105页 |
·系统锚杆支护 | 第105-106页 |
·锚索支护设计 | 第106-111页 |
·不安全滑面组合边坡加固分析计算 | 第111-112页 |
结论及认识 | 第112-114页 |
致谢 | 第114-11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5-11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