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目录 | 第7-10页 |
一、导论 | 第10-18页 |
(一) 选题的背景和依据 | 第10页 |
(二) 研究的意义、目的和主要方法 | 第10-11页 |
(三) 国内外文献综述 | 第11-16页 |
1、国外文献综述 | 第11-14页 |
(1) 西方金融发展理论综述(针对发展中国家) | 第11-13页 |
(2) 关于发展经济学的农业发展理论 | 第13页 |
(3) 农村金融理论的发展 | 第13-14页 |
2、国内文献综述 | 第14-16页 |
(1) 关于改革农村金融体制、重构农村金融体系的研究 | 第14-15页 |
(2) 金融体系改革中的农村信用社改革问题 | 第15页 |
(3) 关于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、农民收入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 | 第15-16页 |
(4) 关于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体系的研究 | 第16页 |
(四) 研究思路及其创新 | 第16-18页 |
二、发展新农村建设必须要以农村金融支持为引擎,带动农业产业化发 | 第18-31页 |
(一) 基本概念和内涵 | 第18-21页 |
1、农业产业化的概念界定 | 第18-19页 |
(1) 农业产业化的科学含义 | 第18-19页 |
(2) 农业产业化的组织模式 | 第19页 |
2、农业产业化会融支持的理论基础 | 第19-21页 |
(1)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资本替代理论和资本有机构成理论 | 第19-20页 |
(2) 发展经济学的资本形成、农业转型发展和农业投资理论 | 第20页 |
(3) 西方经济学中的金融深化理论、金融结构理论和农业金融发展模式理论 | 第20-21页 |
(二) 构建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体系的必要性 | 第21-31页 |
1、实施农业产业化的必要性 | 第21-24页 |
(1) 安徽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状况和特点 | 第21-24页 |
2、安徽省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体系的构成和特点分析 | 第24-27页 |
(1) 政策性银行无法承担起支农的首要任务 | 第25-26页 |
(2) 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城市化趋势决定了其在农村会融中的从属地位 | 第26页 |
(3) 农村信用社在支农过程中负担重重 | 第26-27页 |
3、在安徽构建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| 第27-29页 |
(1) 构建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体系的必要性 | 第27-29页 |
(2) 构建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体系的可行性 | 第29页 |
4、构筑金融支持体系下的"大农业"是安徽农业发展的理性选择 | 第29-31页 |
三、农业产业化发展会融支持体系的实证分析——基于安徽的数据 | 第31-56页 |
(一) 安徽省农业产业化与农民收入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 | 第31-38页 |
1、模型设定 | 第31页 |
2、指标选取和数据说明 | 第31-32页 |
3、实证检验 | 第32-38页 |
(1) 单位根检验 | 第32-34页 |
(2) 协整分析 | 第34-36页 |
(3) 格兰杰因果检验 | 第36-37页 |
(4) 实证结果分析 | 第37-38页 |
(二) 农业产业化发展金融支持体系的实证分析 | 第38-56页 |
1、影响安徽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的主因素分析(因子分析法) | 第38-56页 |
(1) 基于纵向数据的比较分析(全省1998年至2008年间) | 第38-47页 |
(2) 基于横向数据的比较分析(全省17个地市) | 第47-56页 |
四、安徽省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分析 | 第56-67页 |
(一) 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,构建多元化农村金融体系 | 第56-62页 |
1、因地制宜地推进农信社改革 | 第56-58页 |
(1) 明确农信社运营定位,在合作制和商业化之间进行理性选择 | 第56-57页 |
(2) 以激励机制促进农信社组织创新 | 第57-58页 |
(3) 政府应为农信社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 | 第58页 |
2、政策性银行应发挥金融机构的特殊定位为"三农"服务 | 第58-60页 |
(1) 通过市场化筹融资,吸纳更多社会资金回流"三农" | 第59页 |
(2) 农业贷款抵押担保制度与无抵押担保制度的灵活运用 | 第59页 |
(3) 进一步发挥政府对政策性银行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 | 第59-60页 |
3、商业银行应充分发挥其商业性金融支农的主导地位和作用 | 第60-62页 |
(1) 对农业银行实施有限度的商业化改革 | 第61页 |
(2) 政府应给予农业银行更多的政策倾斜 | 第61-62页 |
(二) 不断加强各金融机构的支农力度 | 第62页 |
(三) 规范民间金融,与正规金融形成良性竞争体系 | 第62-63页 |
(四) 适当引入资本市场,繁荣农村金融供给市场 | 第63-64页 |
(五) 完善农业保险体系,降低农村金融信贷风险 | 第64-65页 |
(六) 规范金融法律体系建设,培育农村信用环境 | 第65-67页 |
五、总结和结论 | 第67-6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8-72页 |
致谢 | 第72-73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73-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