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艺术论文--戏剧艺术论文--中国戏剧艺术论文--其他剧艺术论文

传播学视野下的赵本山小品研究

摘要第1-4页
Abstract第4-7页
第一章 导论第7-15页
 第一节 选题来源第7页
 第二节 研究背景第7-8页
 第三节 研究现状第8-13页
 第四节 本研究的价值以及创新之处第13页
 第五节 本文的研究方法及本研究的可行性第13-15页
第二章 变迁的中国社会下的赵本山小品第15-26页
 第一节 单一话语向多元话语过渡时期的赵本山小品第16-17页
 第二节 多元话语并存时代的赵本山小品第17-21页
 第三节 底层话语凸显时期的赵本山小品第21-26页
第三章 传播环境对赵本山小品影响的细致解读第26-42页
 第一节 技术因素——媒介传播第26-28页
  一、流行伊始的电视传播——中央电视台第26-27页
  二.媒体组合传播——网络的加盟第27-28页
 第二节 文化因素——春节与春晚力量的透视第28-30页
  一、春节和春晚:中国人的民俗与新民俗第28-29页
  二、春晚——新的仪式第29-30页
 第三节 经济因素——市场的无形操纵第30-34页
 第四节 政治因素——主流意识形态对赵本山小品的渗透第34-42页
第四章 单一的艺术之路——赵本山小品与其电视剧、电影的比较第42-48页
 第一节 割不断的根——影视剧"二人转"的尽情演绎与传播第42-43页
 第二节 为下层人民"代言"——平民身份的刻板印象第43-44页
 第三节 传播的语言符号——乡土味与智慧并存的东北方言第44-48页
第五章 同"源"不同"流"——赵本山小品与潘长江、巩汉林小品的比较第48-54页
 第一节 赵本山小品与潘长江小品的比较第48-50页
 第二节 赵本山小品与巩汉林小品的比较第50-54页
第六章 来之不易的"南北对话"——赵本山小品与汉派小品的比较第54-60页
 第一节 传播语言比较——东北方言的优势与湖北方言的尴尬第54-55页
 第二节 不同的幽默——抖"包袱"与重"情节"第55-60页
第七章 受众反馈——赵本山小品"雅""俗"之争探因第60-64页
 第一节 源自黑土地的东北二人转第60-61页
 第二节 赵本山的小品与母体二人转的比较第61-64页
结语第64-66页
参考文献第66-72页
 一、注释第66-70页
 二、参考文献第70-71页
 三、相关音响制品第71-72页
致谢第72-73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3-74页

论文共7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泗州戏与皖北民俗文化
下一篇:民俗文化视野下的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