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的设计思考--以湖北宜都清江风光带规划设计为例
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0页 |
1 绪论 | 第10-14页 |
·研究背景与目的 | 第10-11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1-14页 |
·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分析 | 第11页 |
·实地案例的观察和调研 | 第11-12页 |
·个案实践参与并进行项目完成实施后的分析、总结 | 第12-14页 |
2 城市滨水景观的相关概念 | 第14-18页 |
·滨水区 | 第14-16页 |
·空间的界定 | 第14页 |
·空间的类型与尺度 | 第14-16页 |
·滨水景观 | 第16-18页 |
3 城市滨水景观的发展方向及当下建设实践研究 | 第18-32页 |
·城市滨水景观的发展方向 | 第18-26页 |
·滨水景观的生态之路 | 第20页 |
·滨水景观的地域化探索 | 第20-22页 |
·滨水景观的信息化建设 | 第22页 |
·存在的问题及教训 | 第22-26页 |
·当下滨水景观建设实践研究 | 第26-29页 |
·生态修复型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实践 | 第27-28页 |
·区域统筹型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实践 | 第28-29页 |
·研究小结 | 第29-32页 |
4 案例分析——湖北宜都清江风光带景观规划设计 | 第32-54页 |
·项目背景 | 第32-35页 |
·设计挑战 | 第35-37页 |
·文化认同——景观的文化效应 | 第35-36页 |
·生态修复——景观的生态效应 | 第36-37页 |
·回归河流——景观的社会效应 | 第37页 |
·设计策略 | 第37-40页 |
·城市设计手法的景观式介入 | 第37-38页 |
·城市建设痕迹的景观式尊重 | 第38-39页 |
·以“退”为“进”的景观式防汛 | 第39-40页 |
·因地制宜、适地适材的景观式生态 | 第40页 |
·项目实施与景观特色 | 第40-54页 |
·浓墨重彩的人文风情段 | 第40-47页 |
·最少干预的自然风光段 | 第47-49页 |
·绿色节约型的景观照明 | 第49-54页 |
5 总结与讨论 | 第54-60页 |
·城市滨水区景观的“生态化”设计 | 第54-55页 |
·尊重自然要素的场所化设计 | 第54页 |
·适地适材的特色化景观利用 | 第54-55页 |
·可持续发展规划的资源节约 | 第55页 |
·城市滨水区景观的“文脉化”设计 | 第55-57页 |
·景观文脉双重体系的构建 | 第56页 |
·地域文化为导向的景观载体的塑造 | 第56-57页 |
·城市滨水区景观的“社会化”设计 | 第57-60页 |
·步行体系的景观营造 | 第57页 |
·混合用地的景观引导 | 第57页 |
·工程防汛的景观对接 | 第57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66页 |
附录: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| 第66-68页 |
致谢 | 第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