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14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4-32页 |
1 马铃薯甲虫发生危害 | 第14-16页 |
·生物学特性 | 第14页 |
·马铃薯甲虫的发生危害 | 第14-16页 |
·马铃薯甲虫大发生原因 | 第16页 |
2 马铃薯甲虫抗药性的发展现状 | 第16-28页 |
·国内外马铃薯甲虫的抗药性研究进展 | 第16-18页 |
·硫丹及其抗药性 | 第18页 |
·拟除虫菊酯及其抗药性 | 第18-19页 |
·马铃薯甲虫抗药性生化机理研究 | 第19-24页 |
·解毒代谢能力的增强 | 第19-22页 |
·靶标敏感性下降 | 第22-23页 |
·表皮穿透性速率降低、加速排泄 | 第23-24页 |
·行为抗性 | 第24页 |
·分子标记检测突变位点 | 第24-28页 |
·SSCP分子检测法 | 第25页 |
·PASA分子检测法 | 第25-26页 |
·Mini sequencing | 第26-27页 |
·PFLP分子检测法 | 第27-28页 |
3 马铃薯甲虫综合防治及抗性治理措施 | 第28-30页 |
·马铃薯甲虫综合防治策略 | 第28-29页 |
·早春出土成虫的防治 | 第28-29页 |
·幼虫的药剂防治 | 第29页 |
·越冬前成虫的防治 | 第29页 |
·马铃薯甲虫的抗药性治理措施 | 第29-30页 |
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30-32页 |
第二章 马铃薯甲虫相对敏感品系的确定 | 第32-36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32-33页 |
·供试马铃薯甲虫 | 第32页 |
·供试杀虫剂 | 第32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32-33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33-34页 |
·4龄幼虫结果 | 第33页 |
·成虫结果 | 第33-34页 |
3 讨论 | 第34-36页 |
第三章 诊断剂量法监测马铃薯甲虫的抗性 | 第36-42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36-37页 |
·供试马铃薯甲虫 | 第36-37页 |
·供试原药 | 第37页 |
·测定方法 | 第37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37-40页 |
·诊断剂量 | 第37-38页 |
·4龄幼虫诊断剂量 | 第37-38页 |
·成虫诊断剂量 | 第38页 |
·诊断剂量下马铃薯甲虫抗性个体百分率 | 第38-40页 |
·诊断剂量下马铃薯甲虫成虫抗性个体百分率 | 第38-39页 |
·诊断剂量下马铃薯甲虫4龄幼虫抗性个体百分率 | 第39-40页 |
3 讨论 | 第40-42页 |
第四章 毒力回归线法分析马铃薯甲虫的抗性 | 第42-48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42-43页 |
·供试马铃薯甲虫 | 第42页 |
·供试原药 | 第42-43页 |
·测定方法 | 第43页 |
·抗性水平分级 | 第43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43-46页 |
·马铃薯甲虫成虫敏感性 | 第43-45页 |
·马铃薯甲虫4龄幼虫敏感性 | 第45-46页 |
3 讨论 | 第46-48页 |
第五章 马铃薯甲虫抗性的生化机制 | 第48-54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48-49页 |
·供试马铃薯甲虫 | 第48页 |
·供试原药 | 第48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48-49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49-51页 |
·增效剂对三氟氯氰菊酯在4龄幼虫中的增效效果测定 | 第49-51页 |
·增效剂对三氟氯氰菊酯在成虫中的增效效果测定 | 第51页 |
3 讨论 | 第51-54页 |
第六章 马铃薯甲虫对三氟氯氰菊酯的抗性遗传方式 | 第54-58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54-55页 |
·马铃薯甲虫和药剂 | 第54-55页 |
·抗性主要基因显隐性的估计方法 | 第55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55-56页 |
3 讨论 | 第56-58页 |
第七章 Bi-PASA检测马铃薯甲虫LdVssc1蛋白L1014F突变频率 | 第58-64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59-61页 |
·马铃薯甲虫 | 第59页 |
·主要试剂和仪器 | 第59页 |
·马铃薯甲虫基因组DNA的提取 | 第59-60页 |
·引物 | 第60页 |
·PCR扩增 | 第60-61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61-62页 |
·预处理死亡率 | 第61页 |
·Bi-PASA检测结果 | 第61-62页 |
3 讨论 | 第62-64页 |
第八章 硫丹与高效氯氰菊酯及丁硫克百威复配最佳配比的筛选 | 第64-68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64-65页 |
·马铃薯甲虫 | 第64页 |
·方法 | 第64-65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65-66页 |
·硫丹与高效氯氰菊酯复配剂筛选 | 第65-66页 |
·硫丹与丁硫克百威复配剂筛选 | 第66页 |
3 讨论 | 第66-68页 |
全文总结 | 第68-7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0-80页 |
附录: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80-82页 |
致谢 | 第8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