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8-11页 |
·选题背景 | 第8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8-9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9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9-11页 |
第2章 文献综述 | 第11-16页 |
·摩托车产业理论研究 | 第11-12页 |
·关于摩托车产业概念 | 第11页 |
·关于摩托车企业概念 | 第11-12页 |
·国内外摩托车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·对摩托车行业的研究 | 第12-13页 |
·对整车厂与零部件企业关系的研究 | 第13页 |
·对摩托车企业管理相关问题的研究 | 第13页 |
·对政府产业政策调整对策的研究 | 第13页 |
·对产业或产品发展对策的研究 | 第13-14页 |
·对零部件企业受主机厂影响的研究 | 第14页 |
·现有研究评述 | 第14-16页 |
·本地政府主导明显 | 第14页 |
·将摩托车产业与汽车产业一起研究 | 第14页 |
·研究偏重主机厂,对零部件企业研究不够充分 | 第14-15页 |
·研究中体现了与民营经济发展研究相交织 | 第15-16页 |
第3章 摩托车产业特征分析 | 第16-23页 |
·中国摩托车产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| 第16-18页 |
·总体发展较快 | 第16页 |
·产业发展由规模化阶段向集聚阶段演化 | 第16-17页 |
·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板块化倾向 | 第17页 |
·组织规模、有机构成及管理水平极不平衡 | 第17-18页 |
·中国摩托车产业发展的新趋势 | 第18-19页 |
·合资主机厂的影响增大 | 第18页 |
·国外采购及成套零部件出口增加明显 | 第18页 |
·汽车零部件企业逐步进入摩托零部件生产 | 第18-19页 |
·国内摩托车产业与国外的发展差异 | 第19-20页 |
·产业发展成熟程度不同 | 第19页 |
·产品定位不同,整车和部件的生产企业规模与国内差异巨大 | 第19页 |
·零部件生产企业在世界范围内专业化分工明显 | 第19-20页 |
·推动因素及工业环境的差别 | 第20页 |
·重庆市摩托车产业演进分析 | 第20-23页 |
·第一阶段,国防军工企业技术解密,军转民企业的繁荣时代(1979-1989年) | 第20-21页 |
·第二阶段,民营整车企业兴起,民营零部件企业大发展阶段(1990-2000年) | 第21-22页 |
·第三阶段,无序竞争导致产业步入并不踏实的繁荣时期(21世纪初至今) | 第22-23页 |
第4章 重庆市摩托车产业发展现状 | 第23-30页 |
·重庆市摩托车产业组织状况分析 | 第23-25页 |
·整车生产企业状况 | 第23-25页 |
·零部件厂商状况 | 第25页 |
·科研试验及检测认证机构状况 | 第25页 |
·政府主管部门及行业协会状况 | 第25页 |
·重庆市摩托车产业结构分析 | 第25-28页 |
·产品结构分析 | 第26-27页 |
·产业上下游特征分析 | 第27页 |
·行业技术来源分析 | 第27-28页 |
·重庆市摩托产业的集中度分析 | 第28-30页 |
·板块内主机厂相对集中,分为高中低三档 | 第28-29页 |
·主机厂产品状态复杂,细分不成系列 | 第29页 |
·管理落后的小规模部件厂商较多,成规模的专业厂商比重不高 | 第29页 |
·产业进入门槛未能真正形成 | 第29-30页 |
第5章 重庆市摩托车产业发展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| 第30-40页 |
·重庆市摩托车产业发展主要问题 | 第30-36页 |
·主机厂方面 | 第30-34页 |
·零部件厂商方面 | 第34页 |
·零部件厂与整车厂的关系问题 | 第34-35页 |
·政府及法规管理方面 | 第35-36页 |
·行业协会管理方面 | 第36页 |
·重庆市摩托车产业发展主要问题成因分析 | 第36-40页 |
·摩托车产品市场发生较大变化因素 | 第37页 |
·主机和部件厂企业管理积累不足,缺乏制造产业的专业意识 | 第37-39页 |
·主机企业发展战略不清晰,偏离了产业发展的专业化方向 | 第39页 |
·政府及行业协会认识误区 | 第39-40页 |
第6章 重庆市摩托车产业竞争力分析及对策研究 | 第40-48页 |
·重庆市摩托车产业竞争力分析 | 第40-43页 |
·板块内部优势分析 | 第40-41页 |
·板块内部不足之处分析 | 第41-42页 |
·板块外部机遇分析 | 第42页 |
·板块外部不利因素分析 | 第42-43页 |
·重庆市摩托车产业发展的主要对策 | 第43-48页 |
·产业主体各方及时更新产业发展观念 | 第43-44页 |
·强化主机企业战略发展意识,发挥产业龙头作用 | 第44-45页 |
·地方政府发挥产业调控作用,提升产业竞争能力 | 第45页 |
·企业主体应尽快提升企业微观管理能力 | 第45-47页 |
·提升行业协会规制能力 | 第47-48页 |
结论 | 第48-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9-51页 |
致谢 | 第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