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代的州县胥吏犯罪及其司法实践--以《盟水斋存牍》为考察中心
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绪论 | 第8-14页 |
(一) 研究现状 | 第8-11页 |
(二) 选题缘由 | 第11-12页 |
(三) 概念界定 | 第12-14页 |
一、明代的胥吏体系 | 第14-32页 |
(一) 胥吏的类别与职责 | 第14-16页 |
(二) 胥吏的承充、升转与离役 | 第16-21页 |
(三) 胥吏的经济待遇 | 第21-24页 |
(四) 胥吏犯罪的立法 | 第24-32页 |
二、《盟水斋存牍》中的胥吏犯罪及其司法实践 | 第32-59页 |
(一) 行政犯罪 | 第32-35页 |
(二) 司法犯罪 | 第35-40页 |
(三) 财产犯罪 | 第40-43页 |
(四) 监察制度中的犯罪 | 第43-59页 |
三、明代胥吏犯罪的原因 | 第59-65页 |
(一) 官吏素质问题 | 第59-60页 |
(二) 文牍主义泛滥 | 第60-61页 |
(三) 胥吏集团的网络化 | 第61-63页 |
(四) 封建官僚机制根本问题 | 第63-65页 |
四、明代政府及官绅的治吏对策 | 第65-76页 |
(一) 重典治吏 | 第65-67页 |
(二) 粮长制度 | 第67-68页 |
(三) 一条鞭制度 | 第68-69页 |
(四) 士人充吏 | 第69-70页 |
(五) "额吏胥" | 第70页 |
(六) "寓封建于郡县之中" | 第70-71页 |
(七) 正身修己、严束胥吏 | 第71-74页 |
(八) 幕宾制度 | 第74-76页 |
结语 | 第76-7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7-81页 |
后记 | 第8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