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州市“万汇楼”开放式廉租住房研究
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1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23页 |
| ·研究背景 | 第11-17页 |
| ·低收入阶层住房问题严峻 | 第11-16页 |
| ·"万汇楼"的产生 | 第16-17页 |
| ·论文研究设计 | 第17-20页 |
| ·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| 第17-18页 |
| ·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| 第18-19页 |
| ·研究框架 | 第19-20页 |
| ·相关概念界定 | 第20-22页 |
| ·低收入群体 | 第20页 |
| ·廉租住房 | 第20-21页 |
| ·开放式廉租住房 | 第21页 |
| ·万汇楼 | 第21页 |
| ·BOT模式 | 第21-22页 |
| 注释 | 第22-23页 |
| 第二章 我国廉租房保障制度的发展及现状研究 | 第23-43页 |
| ·廉租房制度的产生 | 第23-26页 |
| ·廉租住房制度产生的背景 | 第23-24页 |
| ·廉租房制度的发展过程 | 第24-26页 |
| ·廉租房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| 第26-30页 |
| ·现状概况 | 第26页 |
| ·存在的问题 | 第26-30页 |
| ·小结 | 第30页 |
| ·广州市廉租房制度建设 | 第30-41页 |
| ·广州市廉租房政策的发展历程 | 第30-31页 |
| ·广州市廉租房现行制度研究 | 第31-34页 |
| ·广州市廉租房政策的基本特征 | 第34页 |
| ·广州市金沙洲廉租房小区研究 | 第34-41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1页 |
| 注释 | 第41-43页 |
| 第三章 国内外研究与启示 | 第43-67页 |
| ·日本公营住宅研究 | 第43-54页 |
| ·背景 | 第43页 |
| ·政策层面研究 | 第43-46页 |
| ·设计层面研究 | 第46-52页 |
| ·公营住宅对我国廉租住房建设的启示 | 第52-54页 |
| ·香港公屋 | 第54-64页 |
| ·背景 | 第54-55页 |
| ·发展历程和形态演变 | 第55-63页 |
| ·香港公屋对我国廉租住房建设的启示 | 第63-64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4-65页 |
| 注释 | 第65-67页 |
| 第四章 万汇楼研究 | 第67-95页 |
| ·规划选址 | 第67-69页 |
| ·万汇楼在广州市的区位 | 第67页 |
| ·公共交通层面 | 第67-68页 |
| ·公共服务配套层面 | 第68-69页 |
| ·建筑单体研究 | 第69-80页 |
| ·设计理念及形态特征 | 第69-73页 |
| ·居住户型研究 | 第73-76页 |
| ·交通组织 | 第76-78页 |
| ·公共交流空间 | 第78-79页 |
| ·辅助空间 | 第79-80页 |
| ·无障碍及安全设施 | 第80页 |
| ·户外空间环境 | 第80-83页 |
| ·入口空间 | 第80-81页 |
| ·庭院空间 | 第81-82页 |
| ·运动空间 | 第82页 |
| ·环境景观 | 第82-83页 |
| ·运营模式 | 第83-88页 |
| ·租户群体的确立 | 第83-84页 |
| ·入住程序 | 第84-85页 |
| ·退租程序 | 第85页 |
| ·资金运作 | 第85-86页 |
| ·运营状况 | 第86-88页 |
| ·租户群体研究 | 第88-91页 |
| ·群体特征 | 第88-89页 |
| ·居住需求 | 第89-90页 |
| ·生活行为 | 第90-91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91-95页 |
| 第五章 开放式廉租住房建设的探索 | 第95-109页 |
| ·探索的由来 | 第95-96页 |
| ·规划设计上的初探 | 第96-103页 |
| ·规划选址探索 | 第96-98页 |
| ·建筑设计探索 | 第98-103页 |
| ·融资模式的探索 | 第103-106页 |
| ·融资的必要性 | 第103页 |
| ·引入BOT模式 | 第103-104页 |
| ·BOT模式的特点 | 第104页 |
| ·BOT运作程序设计 | 第104-105页 |
| ·政府的配套政策建议 | 第105-106页 |
| ·社区化管理探索 | 第106-108页 |
| ·社区化管理的内涵及特征 | 第106-107页 |
| ·社区化管理 | 第107-108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08页 |
| 注释 | 第108-109页 |
| 结论 | 第109-11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10-112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112-113页 |
| 致谢 | 第113-114页 |
|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| 第11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