硫代双二醇的酯化产物的合成及应用
| 摘要 | 第1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12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35页 |
| ·物质的老化、氧化现象及抗氧剂 | 第12页 |
| ·物质的氧化降解机理 | 第12-16页 |
| ·油品的氧化降解机理 | 第12-13页 |
| ·聚合物的热氧化降解机理 | 第13-15页 |
| ·生物体及酯类的氧化机理 | 第15-16页 |
| ·抗氧化剂及其作用机理 | 第16-19页 |
| ·油品中的抗氧剂作用机理 | 第16页 |
| ·聚合物中的抗氧剂作用机理 | 第16-19页 |
| ·生物体及脂质中抗氧剂作用机理 | 第19页 |
| ·抗氧剂的分类 | 第19-23页 |
| ·石油产品用抗氧剂 | 第20页 |
| ·聚合物用抗氧剂 | 第20-21页 |
| ·天然及生物抗氧剂 | 第21-23页 |
| ·影响抗氧剂效率的因素 | 第23-30页 |
| ·结构对抗氧剂效率的影响 | 第23-27页 |
| ·分子量对抗氧效率的影响 | 第27-28页 |
| ·抗氧剂相互间的作用对抗氧效率的影响 | 第28-30页 |
| ·其他条件对抗氧效率的影响 | 第30页 |
| ·抗氧剂的研究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 | 第30-33页 |
| ·国外抗氧剂生产与市场现状 | 第30页 |
| ·国内抗氧剂生产与市场现状 | 第30-31页 |
| ·新型抗氧剂的发展趋势 | 第31-32页 |
| ·分子内复合型抗氧剂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| 第32-33页 |
| ·合成水杨酸酯常用的催化剂 | 第33-34页 |
| ·本研究的背景、意义与内容 | 第34-35页 |
| 第二章 实验部分 | 第35-45页 |
| ·实验材料 | 第35-36页 |
| ·实验药品 | 第35-36页 |
| ·实验设备 | 第36页 |
| ·实验原理 | 第36-39页 |
| ·酯化反应的实验原理 | 第36页 |
| ·测酯化率的反应原理 | 第36-37页 |
| ·减压蒸馏的原理 | 第37页 |
| ·萃取提纯的原理 | 第37-38页 |
| ·紫外分光光度计测自由基消除率的原理 | 第38页 |
| ·热重分析的测定原理 | 第38-39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39-45页 |
| ·酯化反应的方法 | 第39页 |
| ·酸度测定方法 | 第39-40页 |
| ·粗产品的提纯方法 | 第40-41页 |
| ·红外光谱表征产物的方法 | 第41-42页 |
| ·利用自由基消除率进行抗氧剂性能测试的方法 | 第42-43页 |
| ·热重分析的测定方法 | 第43-45页 |
| 第三章 抗氧剂的合成工艺讨论 | 第45-50页 |
| ·催化剂的影响 | 第45页 |
| ·反应时间的影响 | 第45-47页 |
| ·反应物配比的影响 | 第47-48页 |
| ·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| 第48页 |
| ·温度的影响 | 第48-49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9-50页 |
| 第四章 抗氧剂的提纯及表征 | 第50-56页 |
| ·酯化产物的提纯 | 第50-51页 |
| ·减压蒸馏法提纯 | 第50页 |
| ·混合溶剂萃取的方法 | 第50-51页 |
| ·结构表征 | 第51-54页 |
| ·硫代二甘醇的红外谱图 | 第52页 |
| ·3,5—二叔丁基水杨酸的红外谱图 | 第52-53页 |
| ·产物的红外光谱图 | 第53-54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4-56页 |
| 第五章 抗氧剂的应用效果讨论 | 第56-65页 |
| ·抗氧剂对羟基自由基的消除率 | 第56-61页 |
| ·体系最佳波长的选择 | 第56页 |
| ·硫酸亚铁铵浓度的选择 | 第56-57页 |
| ·H_2O_2浓度的选择 | 第57-58页 |
| ·抗氧剂作用时间对自由基消除率的影响 | 第58-59页 |
| ·抗氧剂浓度对自由基消除率的影响 | 第59-61页 |
| ·油品添加抗氧剂的氧化稳定性测试 | 第61-64页 |
| ·自制抗氧剂的抗氧化性能测试 | 第61-63页 |
| ·自制抗氧剂与商用抗氧剂的抗氧化性能对比 | 第63-64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4-65页 |
|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| 第65-66页 |
| ·结论 | 第65页 |
| ·今后研究建议 | 第65-6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6-70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70-71页 |
| 致谢 | 第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