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页 |
英文摘要 | 第4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3页 |
·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| 第8-9页 |
·远程自动抄表系统发展现状 | 第9-11页 |
·电能计的逐步发展量 | 第9-10页 |
·远程自动抄表系统的发展 | 第10-11页 |
·远程自动抄表系统存在的问题 | 第11页 |
·论文研究的内容 | 第11-13页 |
第二章 远程自动抄表系统的构成 | 第13-22页 |
·概述 | 第13-14页 |
·站端采集器硬件设计 | 第14-17页 |
·S3C2440A 微处理器(CPU) | 第14-15页 |
·RTC | 第15-16页 |
·RS232 和 RS485 接口(扩展串口) | 第16页 |
·RAM 扩展 | 第16页 |
·通讯模块 | 第16-17页 |
·网络适配器 | 第17页 |
·电源部分 | 第17页 |
·采集器内部软件设计 | 第17-22页 |
·采集器与电表通信模块设计 | 第18-19页 |
·采集器与上位机的通信模块设计(主站通信处理模块) | 第19-20页 |
·定时任务模块 | 第20-21页 |
·软件的可靠性设计 | 第21-22页 |
第三章 系统网络管理和后台管理系统 | 第22-37页 |
·系统的信道 | 第22页 |
·自动抄表系统下行信道 | 第22-24页 |
·RS485 通信方式 | 第22-23页 |
·无线微功耗通信方式 | 第23-24页 |
·抄表通信协议 | 第24页 |
·自动抄表系统上行信道 | 第24-28页 |
·电话网方式 | 第24-25页 |
·以太网方式 | 第25-26页 |
·GPRS 无线通讯方式 | 第26-27页 |
·上行通信协议 | 第27-28页 |
·主站计算机硬件构成 | 第28-29页 |
·需求分析 | 第29-31页 |
·功能要求和性能要求 | 第29-30页 |
·系统的数据要求 | 第30页 |
·系统的逻辑框图 | 第30-31页 |
·系统方案的确定和评价 | 第31页 |
·开发工具及数据库选择 | 第31-33页 |
·PowerBuilder 选择 | 第32页 |
·Oracle 选择 | 第32页 |
·PowerBuilder 与 Oracle 的连接 | 第32-33页 |
·后台管理系统设计 | 第33-37页 |
·数据库设计 | 第33-34页 |
·人机界面设计 | 第34-35页 |
·通信模块设计 | 第35-36页 |
·系统管理模块设计 | 第36-37页 |
第四章 工程应用 | 第37-41页 |
·石家庄地区电网概况及电能量管理、采集状况 | 第37页 |
·电量查询统计 | 第37-39页 |
·日整点电量查询 | 第37-38页 |
·月明细电量查询 | 第38页 |
·综合电量统计 | 第38页 |
·综合方案统计 | 第38页 |
·抄见值查询日报 | 第38页 |
·抄见值查询月报 | 第38-39页 |
·用电考核 | 第39页 |
·线路电量考核 | 第39页 |
·日负荷分析 | 第39页 |
·功率因数考核 | 第39页 |
·电量同期比较 | 第39页 |
·故障损失电量估算 | 第39页 |
·线损分析 | 第39-41页 |
·母线平衡分析 | 第40页 |
·变损分析 | 第40页 |
·站损分析 | 第40页 |
·线损分析 | 第40-41页 |
第五章 电能表计量故障诊断系统 | 第41-51页 |
·电能计量装置异常 | 第41-42页 |
·电能计量装置异常描述 | 第41-42页 |
·电能计量装置异常原因分析 | 第42页 |
·电能计量原理 | 第42-44页 |
·电能的基本计算 | 第42页 |
·有功功率的计量 | 第42-43页 |
·无功功率的计量 | 第43页 |
·退补电量计算 | 第43-44页 |
·接线种类分析 | 第44-46页 |
·三相三线电能表的接线种类分析 | 第44-45页 |
·三相四线制电能表的接线方式种类 | 第45-46页 |
·系统实现 | 第46-51页 |
·概述 | 第46-47页 |
·系统实例 | 第47-49页 |
·断相错误的追补电量 | 第49-51页 |
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51-53页 |
·总结 | 第51-52页 |
·展望 | 第52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55页 |
致谢 | 第55-56页 |
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| 第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