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0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9页 |
·研究对象 | 第10-11页 |
·研究现状 | 第11-16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6-17页 |
·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| 第17-19页 |
第2章 当前中国网络舆情概况及特点 | 第19-27页 |
·当前中国网络舆情概况 | 第19-22页 |
·中国网络发展概况 | 第19-20页 |
·中国网民基本状况 | 第20-21页 |
·民众用网络表达舆情渐成气候 | 第21-22页 |
·当前中国网络舆情特点 | 第22-27页 |
·倍受青睐的民意表达新渠道 | 第22-23页 |
·网络舆情热点集中在社会建设 | 第23-24页 |
·网络舆情的现实影响力巨大 | 第24-25页 |
·网络舆情有偏激不良倾向 | 第25-27页 |
第3章 网络舆情在执政能力建设中的作用 | 第27-33页 |
·干群良性互动新渠道沟通作用,便于国家机关了解民情畅通民意 | 第27-28页 |
·聚智作用,为公共决策民主化、科学化带来原生态民声 | 第28-30页 |
·为反腐倡廉建设提供广泛全面深入的监控信息 | 第30-31页 |
·促进作用,有利于深层次矛盾的解决 | 第31-33页 |
第4章 网络舆情给执政能力建设带来的挑战 | 第33-42页 |
·党政部门应对网络舆情能力面临挑战 | 第33-36页 |
·部分干部轻视网络舆情 | 第33页 |
·部分干部回避、无视网络舆情,置之不理 | 第33-34页 |
·部分干部对不愿面对的网络舆情一堵了之 | 第34-35页 |
·不少部门面对网络舆情反应迟钝 | 第35-36页 |
·不少部门骤然面对网络舆情时仓促表态 | 第36页 |
·部分传统执政模式面临挑战 | 第36-39页 |
·有些基层习惯于滥用专政力量 | 第37页 |
·有些部门处理态度简单粗暴 | 第37-38页 |
·有些部门漠视群众知情权,固守不透明的披露制度 | 第38页 |
·不少部门在网络时代不善于通过网络来密切联系群众 | 第38-39页 |
·意识形态主导地位受挑战 | 第39-40页 |
·维持社会政治稳定能力面临挑战 | 第40-42页 |
第5章 善用网络舆情,改进执政能力建设的若干对策 | 第42-51页 |
·高度重视网络舆情 | 第42-44页 |
·把网络舆情放到执政能力建设高度来抓 | 第42-43页 |
·要切实加强网络舆情监管常设机构建设 | 第43页 |
·要加强涉网立法 | 第43页 |
·需要加强相关信息技术的研究 | 第43-44页 |
·加强网络舆情监测、分析处置机制建设 | 第44-46页 |
·做好网络舆情监测的规划工作 | 第44-45页 |
·鉴别描述网络舆情 | 第45页 |
·对网络舆情归因分析,作出相应科学预测 | 第45页 |
·对消极信源产生预警 | 第45-46页 |
·部门情报共享,及时联动处置 | 第46页 |
·加强权威信息渠道建设 | 第46-47页 |
·加强官方信息发布制度建设 | 第46页 |
·加强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互动 | 第46-47页 |
·把握信息披露技巧 | 第47-48页 |
·争取舆情引导的"第一落点" | 第47页 |
·把握"议程设置"的主动权 | 第47-48页 |
·学会打信息发布组合拳 | 第48页 |
·增强"疏导"的理念和能力 | 第48-51页 |
·培养和引导网上"意见领袖" | 第48-49页 |
·加强网评员队伍建设 | 第49页 |
·加强网民教育和引导其自我教育 | 第49-50页 |
·网络舆情必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| 第50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4页 |
致谢 | 第54-55页 |
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