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0页 |
目录 | 第10-14页 |
第一章 引论 | 第14-36页 |
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价值 | 第14-19页 |
·选题背景 | 第14-15页 |
·研究价值 | 第15-19页 |
第二节 "社会主义意识形态"的研究综述 | 第19-28页 |
·"社会主义意识形态"研究的突出贡献 | 第19-24页 |
·"社会主义意识形态"研究的新兴热点 | 第24-27页 |
·"社会主义意识形态"研究的不足及建议 | 第27-28页 |
第三节 基本思路、结构框架和研究方法 | 第28-36页 |
·基本思路 | 第28-29页 |
·框架安排和主要内容 | 第29-32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32-33页 |
·主要创新与不足 | 第33-36页 |
第二章 回顾:近代以来的意识形态思想路径 | 第36-56页 |
第一节 "意识形态"概念产生之前的思想历程 | 第37-46页 |
·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的缘起:去蔽 | 第37-41页 |
·意识形态学诞生的准备:走向感觉论 | 第41-46页 |
第二节 "意识形态"概念的产生 | 第46-56页 |
·"意识形态"概念的诞生:作为观念学 | 第46-51页 |
·"意识形态"内涵的突变:契合于异化 | 第51-56页 |
第三章 马克思恩格斯: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基本原则的确立 | 第56-95页 |
第一节 社会环境和精神遗产 | 第57-63页 |
·社会环境 | 第57-60页 |
·精神遗产 | 第60-63页 |
第二节 基本原则的初步形成 | 第63-73页 |
·"意识形态"范畴的创制与使用 | 第63-66页 |
·意识形态探讨的原则:置入理论与现实关系之中 | 第66-69页 |
·"意识形态"的本质:作为幻想和对现实的曲解 | 第69-73页 |
第三节 基本原则的进一步深化 | 第73-83页 |
·"意识形态"的准确界定与"拜物教" | 第73-76页 |
·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产生与作用:对"思辨"的批判 | 第76-79页 |
·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:对"材料本身"的批判 | 第79-83页 |
第四节 基本原则的全面阐释与发展 | 第83-95页 |
·所谓的"意识形态"定义 | 第83-86页 |
·基本理论的全面阐释:作为历史存在的意识形态现象 | 第86-90页 |
·意识形态策略的调整:对马克思主义的主动调整与运用 | 第90-95页 |
第四章 第二国际: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理论立场的分歧 | 第95-132页 |
第一节 实际环境与形势 | 第96-101页 |
·资本主义的发展 | 第96-98页 |
·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| 第98-101页 |
第二节 "意识形态"概念的演变 | 第101-107页 |
·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化 | 第101-104页 |
·作为社会构成要素的"意识形态" | 第104-107页 |
第三节 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统理解与提供的现实策略之间的断裂 | 第107-119页 |
·理论准备:对经济基础决定性作用的强调 | 第107-112页 |
·现实中的马克思主义:立足于现实的行动指南 | 第112-116页 |
·主动的意识形态斗争:社会主义的现实出路 | 第116-119页 |
第四节 理论立场的偏差与对现实的误判之间的关联与互动 | 第119-132页 |
·理论基调:对意识形态革命性作用的重视 | 第119-123页 |
·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清算:作为意识形态 | 第123-127页 |
·改良性意识形态策略: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的准备 | 第127-132页 |
第五章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: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基本思路的形成 | 第132-172页 |
第一节 产生背景 | 第133-137页 |
·外部实践的发展 | 第133-135页 |
·文化自身的变化 | 第135-137页 |
第二节 "意识形态"概念的扩大 | 第137-143页 |
·"意识形态"概念的扩大 | 第138-141页 |
·意识形态与马克思主义的对立与同一 | 第141-143页 |
第三节 卢卡奇:超越物化意识的阶级意识 | 第143-158页 |
·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批判:物化现象和物化意识 | 第144-148页 |
·解除异化之理:总体性原则的恢复 | 第148-153页 |
·解除异化之路:"阶级意识"的培养 | 第153-158页 |
第四节 柯尔施: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性的重建 | 第158-172页 |
·理论起点:工人运动的失败和马克思主义的危机 | 第159-163页 |
·理论重塑: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性的恢复 | 第163-169页 |
·革命路径:意识形态专政的建立 | 第169-172页 |
第六章 列宁:"社会主义意识形态"的确立 | 第172-208页 |
第一节 产生背景 | 第173-177页 |
·实践基础 | 第173-175页 |
·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 | 第175-177页 |
第二节 "社会主义意识形态"概念的提出 | 第177-182页 |
·"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"的产生 | 第178-180页 |
·"科学的意识形态"的使用 | 第180-182页 |
第三节 "社会主义意识形态"基本原则的确立 | 第182-195页 |
·基本理路:"社会主义意识形态"的提出并确立 | 第182-187页 |
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培养:以灌输为原则 | 第187-191页 |
·灌输的内容:作为思想武器的马克思主义 | 第191-195页 |
第四节 社会主义条件下意识形态建设的初步思考 | 第195-208页 |
·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意识形态:建设为主 | 第195-200页 |
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:教育联系政治 | 第200-204页 |
·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:补充了俄国经验 | 第204-208页 |
结论 | 第208-22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22-231页 |
致谢 | 第231-232页 |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23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