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井筒开采引起覆岩移动变形破坏规律及其治理技术研究
致谢 | 第1-5页 |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0页 |
1 绪论 | 第10-20页 |
·课题的意义和问题的提出 | 第10-11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7页 |
·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4页 |
·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4-17页 |
·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| 第17页 |
·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7页 |
·主要研究方法 | 第17页 |
·研究的技术路线 | 第17-20页 |
2 井筒煤柱开采后井筒变形破坏预计分析研究 | 第20-50页 |
·井筒变形破坏预计方法 | 第20-25页 |
·预计方法简介 | 第20-21页 |
·概率积分法的基本原理 | 第21-22页 |
·覆岩内部主要影响半径的确定 | 第22-23页 |
·岩体内部的位移计算 | 第23-24页 |
·岩体内部的应变计算 | 第24-25页 |
·安阳大众煤业地质概况 | 第25-32页 |
·安阳大众煤业矿区地层 | 第25-31页 |
·安阳大众煤业矿区地质构造 | 第31-32页 |
·安阳大众煤业矿层地质 | 第32页 |
·井筒变形破坏的预计 | 第32-48页 |
·大众煤矿北风井井筒概况 | 第32-33页 |
·井筒煤柱的开采方案分析 | 第33-37页 |
·开采方案一和二的井筒变形破坏的预计参数 | 第37-38页 |
·开采方案三的井筒变形破坏的预计参数 | 第38-42页 |
·井筒变形破坏的预计结果 | 第42-4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8-50页 |
3 井筒覆岩移动变形过程及速度研究 | 第50-60页 |
·井筒覆岩移动变形速度相关参数的确定 | 第50-54页 |
·覆岩岩性参数P 的确定 | 第50-52页 |
·覆岩及地表移动过程时间影响参数C 的确定 | 第52-54页 |
·井筒覆岩移动变形速度实例分析 | 第54-58页 |
·开采方案一移动速度分析 | 第55-56页 |
·开采方案二移动速度分析 | 第56-57页 |
·开采方案三移动速度分析 | 第57-5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8-60页 |
4 井筒煤柱开采后井筒稳定性的数值模拟分析研究 | 第60-72页 |
·软件介绍 | 第60-62页 |
·FLAC 简介 | 第60-61页 |
·Tecplot 简介 | 第61-62页 |
·覆岩的岩石力学参数 | 第62-64页 |
·岩石物理力学参数的确定 | 第62-64页 |
·冒落矸石物理力学性质 | 第64页 |
·模型的建立 | 第64-65页 |
·模型的范围 | 第64-65页 |
·模型的边界条件 | 第65页 |
·数值模拟的方案 | 第65-66页 |
·数值模拟结果及其分析研究 | 第66-71页 |
·井筒及覆岩竖向移动和变形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| 第66-68页 |
·井筒及覆岩水平移动和变形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| 第68-70页 |
·不同方案的塑性区计算结果分析 | 第70-7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71-72页 |
5 井筒移动变形破坏的治理技术研究 | 第72-88页 |
·井筒保护的技术要求 | 第73-74页 |
·防偏斜变形 | 第73页 |
·防井筒发生错动破坏 | 第73页 |
·防井筒水平断面的改变 | 第73-74页 |
·防井壁出现竖向压缩破坏 | 第74页 |
·井筒变形与破坏规律 | 第74-77页 |
·竖井变形和破坏规律 | 第74-76页 |
·斜井变形与破坏规律 | 第76-77页 |
·竖井井壁破裂治理与防治技术研究 | 第77-82页 |
·竖井井壁破裂治理技术 | 第77-78页 |
·竖井井壁破裂防治方案 | 第78-79页 |
·各种治理方案技术经济对比 | 第79-82页 |
·卸压槽技术 | 第82-86页 |
·卸压槽位置的选择 | 第82-83页 |
·卸压槽的设计方法研究 | 第83-85页 |
·卸压槽的施工工艺研究 | 第85-86页 |
·安阳大众煤矿北风井井筒维护实例 | 第8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86-88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88-92页 |
·结论 | 第88-89页 |
·展望 | 第89-9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2-96页 |
作者简历 | 第96-98页 |
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9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