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0页 |
一、导论 | 第10-24页 |
(一) 研究的缘起及研究意义 | 第10-13页 |
1、研究的缘起 | 第10-12页 |
2、研究的意义 | 第12-13页 |
(二)文献综述 | 第13-16页 |
1、国家取向:是以“国家建设”对乡村社会整合作为视角 | 第13-14页 |
2、社会取向:是以社会草根力量对乡村社会秩序的整合作为研究视角 | 第14-15页 |
3、研究的不足 | 第15-16页 |
(三) 本文研究设计 | 第16-19页 |
1、相关概念的界定 | 第16-18页 |
2、本文研究对象的选择 | 第18页 |
3、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| 第18-19页 |
(四) 个案村组的基本情况 | 第19-24页 |
1、D村基本情况 | 第19-20页 |
2、D村村民小组的历史沿革 | 第20-24页 |
二、村民小组对D村社会整合 | 第24-35页 |
(一) D村庄社会的分化 | 第24-26页 |
1、职业分化 | 第24-25页 |
2、社会分层 | 第25-26页 |
(二) “建设扶贫”中村民小组对D村社会整合 | 第26-35页 |
1、D村“建设扶贫”中的领导角色转变 | 第27-29页 |
2、D村“建设扶贫”中的村民公约 | 第29-32页 |
3、D村“建设扶贫”中的村民小组议事 | 第32-35页 |
三、村民小组社会整合的理论解析 | 第35-40页 |
(一) 社会整合的内涵 | 第35页 |
(二) 农村社会整合的主体 | 第35-39页 |
1、社会组织 | 第36-37页 |
2、小组内精英人物 | 第37-39页 |
(三) 社会组织整合农村社会的必然性 | 第39-40页 |
四、村民小组社会整合功能的形成 | 第40-45页 |
(一) 村民小组对村庄整合的条件 | 第40-42页 |
1、外部条件 | 第40-41页 |
2、内部条件 | 第41-42页 |
(二) 村民小组社会整合形成过程 | 第42-45页 |
1、村民小组社会利益整合功能的形成:生产互助的基本单位 | 第42-43页 |
2、村民小组社会结构整合功能的形成:村民日常生活的基本单位 | 第43-45页 |
五、整合的机制 | 第45-48页 |
(一) 价值取向机制 | 第45页 |
(二) 利益协调机制 | 第45-46页 |
1、利益调整 | 第46页 |
2、观念调整 | 第46页 |
(三) 行为规范机制 | 第46-48页 |
六、村民小组整合农村社会的局限性 | 第48-50页 |
(一) 村民小组必须与村民合作组织齿合 | 第48-49页 |
(二) 村民小组必须与村支两委齿合 | 第49-50页 |
七、余论 | 第50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3页 |
致谢 | 第5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