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建筑设计论文--民用建筑论文--居住建筑论文--传统住宅(民居)论文

浙中诸暨斯宅古村传统民居院落文化研究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页
1 绪论第11-21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11页
    1.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1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研究目的第11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研究意义第13-14页
    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国内研究现状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国外研究现状第15-16页
    1.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6页
    1.5 研究方法第16-17页
    1.6 相关概念及研究范围的界定第17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6.1 传统民居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1.6.2 院落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6.3 文化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6.4 宗族第19-20页
    1.7 技术路线第20-21页
2 浙江传统民居生成环境及民居特色第21-26页
    2.1 自然基底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地理位置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气候条件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地形与地貌第21-22页
    2.2 物质基础第22-23页
    2.3 人文状况第23页
    2.4 传统民居基本特征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充分考虑气候条件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结合环境,利用地形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就地取材第24页
    2.5 本章小结第24-26页
3 浙中诸暨斯宅古村基本概况第26-44页
    3.1 自然地理环境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地理位置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气候条件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自然资源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山体水系第27-28页
    3.2 宗族源流第28-30页
    3.3 经济状况第30页
    3.4 历史沿革第30-32页
    3.5 历史人文环境第32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家族文化第32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民俗信仰第35-36页
    3.6 斯宅传统民居概况及特色第36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6.1 规模宏大,外雄内秀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6.2 围合感强,布局严谨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6.3 风格多元,韵律丰富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6.4 研究价值第41-42页
    3.7 斯宅村落环境现状第42-43页
    3.8 本章小结第43-44页
4 浙中诸暨斯宅古村聚落形态特征第44-54页
    4.1 村落选址第44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村落空间形态的自然适应性第44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村落空间形态的人文选择性第46-49页
    4.2 村落空间中主要建筑体系的布局形态第49页
    4.3 村落空间中主要建筑体系的构成形态第49-50页
    4.4 村落空间的意象特征第50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边界第50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路径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节点、区域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4.4.4 标志物第51-52页
    4.5 本章小结第52-54页
5 诸暨斯宅古村民居院落空间形态构成与文化特征第54-95页
    5.1 院落空间构成要素第54-6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建筑单体第5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围合要素第54-57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接驳序列第57-59页
        5.1.4 景观元素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5 地面构成要素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6 情境构成要素第61-62页
    5.2 院落空间构成方式第62-6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空间组合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空间分隔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空间对比第6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空间渗透第64-65页
    5.3 传统民居院落中的装饰第65-8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表现形式第65-7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意象特征第78-7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形象层次第79-8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民族特征第81页
    5.4 院落空间特征第81-86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均衡对称的轴线布局第81-82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严谨有序的秩序性第82-83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 空间的聚内性和外延性第83-84页
        5.4.4 院落构成的虚实关联第84-85页
        5.4.5 灰空间的广泛适应性第85-86页
    5.5 院落空间功能特征第86-91页
        5.5.1 物质功能第86-90页
        5.5.2 社会功能第90页
        5.5.3 精神功能第90-91页
    5.6 院落空间精神表征第91-93页
        5.6.1 天人合一第91页
        5.6.2 宗法严谨第91-92页
        5.6.3 四水归堂第92页
        5.6.4 包容内敛第92-93页
        5.6.5 自然灵活第93页
    5.7 本章小结第93-95页
6 典型院落分析第95-130页
    6.1 斯宅传统院落民居概况第95页
    6.2 宗祠建筑第95-108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华国公别墅概况第96-97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华国公别墅建造意图第97-98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华国公别墅院落空间构建及特点第98-108页
    6.3 宅院建筑第108-122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千柱屋概况第108-111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千柱屋院落空间构建及特点第111-122页
    6.4 学塾建筑第122-129页
        6.4.1 笔峰书院概况第123-124页
        6.4.2 笔峰书院选址第124-125页
        6.4.3 笔峰书院院落空间构建及特点第125-129页
    6.5 本章小结第129-130页
7 传统民居院落文化在当代院落设计中的继承与创新第130-137页
    7.1 传统民居院落面临的困境第130页
        7.1.1 传统文化的失落第130页
        7.1.2 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居住的要求第130页
    7.2 传统民居院落的文化性思考第130-131页
    7.3 传统民居院落生态启示第131页
    7.4 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的启示第131-133页
        7.4.1 丰富的空间形态第132-133页
        7.4.2 模糊的空间功能第133页
    7.5 传统民居院落人本主义的启示第133-136页
        7.5.1 私密空间的营造第134页
        7.5.2 归属感的营造第134-135页
        7.5.3 宜人的空间尺度第135页
        7.5.4 有层次的心理过渡第135页
        7.5.5 美好意境的营造第135-136页
    7.6 本章小结第136-137页
8 总结与展望第137-138页
参考文献第138-141页
个人简介第141-142页
致谢第142页

论文共14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代谢性骨病高危新生儿营养补充现况调查
下一篇:复方β-胡萝卜素对母猪繁殖性能及生殖疾病的影响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