农村村干部“微腐败”治理研究--以L市A区为例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一、绪论 | 第10-24页 |
(一)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0-13页 |
1、研究背景 | 第10-12页 |
2、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(二)研究工具与方法 | 第13-14页 |
1、理论工具 | 第13页 |
2、研究方法 | 第13-14页 |
(三)文献综述 | 第14-22页 |
1、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4-16页 |
2、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6-22页 |
(四)研究思路 | 第22-24页 |
1、研究框架 | 第22-23页 |
2、论文的创新点 | 第23页 |
3、论文的不足 | 第23-24页 |
二、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| 第24-29页 |
(一)核心概念界定 | 第24-26页 |
1、“微腐败” | 第24-25页 |
2、村民自治 | 第25-26页 |
3、农村村干部 | 第26页 |
(二)理论基础 | 第26-29页 |
1、权力制约理论 | 第26-27页 |
2、公平理论 | 第27页 |
3、公共选择理论 | 第27-29页 |
三、A区农村村干部腐败现状 | 第29-37页 |
(一)A区农村村干部腐败案件查处情况 | 第29-31页 |
1、村干部腐败的情况 | 第29页 |
2、村主职干部腐败的情况 | 第29-30页 |
3、村干部违纪主要类型 | 第30-31页 |
(二)A区农村村干部腐败情况分析 | 第31-33页 |
1、窝案、串案较多 | 第31页 |
2、贪污挪用相当严重 | 第31-32页 |
3、虚报冒领频发不止 | 第32-33页 |
4、存在地域性差异 | 第33页 |
(三)A区农村村干部腐败涉及主体 | 第33-35页 |
1、乡镇部门履职不力 | 第33-34页 |
2、对口上级失位缺位 | 第34页 |
3、市场利益主体侵蚀 | 第34-35页 |
4、周边村委拉拢腐败 | 第35页 |
(四)农村村干部腐败手段表现形式 | 第35-37页 |
1、公共权力个人化 | 第35页 |
2、集体财务私有化 | 第35-36页 |
3、工作作风粗暴化 | 第36页 |
4、个人生活腐败化 | 第36-37页 |
四、A区农村村干部“微腐败”产生的根源分析 | 第37-44页 |
(一)村干部腐败的主观性根源 | 第37-40页 |
1、村干部廉政建设不足 | 第37页 |
2、村干部综合素质不够 | 第37-38页 |
3、村干部价值观存在扭曲 | 第38-40页 |
4、村民对“微腐败”容忍度较高 | 第40页 |
(二)村干部腐败的客观性根源 | 第40-44页 |
1、村级民主管理体制不健全 | 第40-41页 |
2、村干部选任制度不完善 | 第41-42页 |
3、违规违纪惩治力度过小 | 第42-43页 |
4、村干部生活待遇较低 | 第43-44页 |
五、A区农村村干部“微腐败”的防治对策 | 第44-51页 |
(一)加强廉政教育,注重素质提升 | 第44-45页 |
1、加强党风廉政教育 | 第44页 |
2、加强素质能力培训 | 第44-45页 |
(二)做好公开透明,明确权责关系 | 第45-47页 |
1、程序透明,规范权力 | 第45-46页 |
2、制度约束,形成惯性 | 第46-47页 |
(三)拓宽人才渠道,保障薪酬待遇 | 第47-48页 |
1、能者居之,拓宽渠道 | 第47-48页 |
2、提高待遇,保障薪酬 | 第48页 |
(四)强化外部约束,界定纪律红线 | 第48-51页 |
1、以监督为重点 | 第48-49页 |
2、以惩治为红线 | 第49-50页 |
3、以规范为常态 | 第50-51页 |
六、结论 | 第51-5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2-55页 |
附录1 | 第55-58页 |
附录2 | 第58-60页 |
致谢 | 第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