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25页 |
1.1 引言 | 第12页 |
1.2 银纳米线的概述 | 第12-19页 |
1.2.1 银纳米线的制备方法 | 第13-15页 |
1.2.2 银纳米线的生长机理 | 第15-16页 |
1.2.3 银纳米线的研究现状及应用 | 第16-19页 |
1.3 静电纺丝技术 | 第19-21页 |
1.3.1 静电纺丝技术简介 | 第19页 |
1.3.2 静电纺丝技术原理 | 第19-20页 |
1.3.3 静电纺丝纳米纤维 | 第20-21页 |
1.4 聚偏氟乙烯 | 第21页 |
1.5 纳米二氧化钛 | 第21-23页 |
1.5.1 纳米二氧化钛的防紫外特性 | 第21-22页 |
1.5.2 TiO_2光催化氧化的影响因素 | 第22-23页 |
1.5.3 TiO_2光催化氧化的影响因素 | 第23页 |
1.6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| 第23-25页 |
第二章 主要实验药品、仪器及测试方法 | 第25-29页 |
2.1 引言 | 第25页 |
2.2 实验原料与仪器 | 第25-26页 |
2.2.1 实验原料 | 第25-26页 |
2.2.2 实验仪器及型号 | 第26页 |
2.3 主要分析测试方法 | 第26-29页 |
2.3.1 X射线衍射分析(XRD) | 第26页 |
2.3.2 扫描电子显微镜(SEM) | 第26-27页 |
2.3.3 透射电子显微镜(TEM) | 第27页 |
2.3.4 紫外-可见吸收光谱(UV-vis) | 第27页 |
2.3.5 红外热成像 | 第27页 |
2.3.6 抗紫外线测试 | 第27-28页 |
2.3.7 傅里叶变换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(ATR-FTIR) | 第28页 |
2.3.8 热失重分析(TG) | 第28-29页 |
第三章 银纳米线的制备 | 第29-36页 |
3.1 引言 | 第29页 |
3.2 银纳米线制备工艺的探究 | 第29-35页 |
3.2.1 反应温度的影响 | 第29-31页 |
3.2.2 PVP和AgNO_3的摩尔比的影响 | 第31-33页 |
3.2.3 PVP分子量的影响 | 第33-35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35-36页 |
第四章 AgNWs/PVDF复合纳米纤维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| 第36-46页 |
4.1 引言 | 第36页 |
4.2 实验部分 | 第36-38页 |
4.2.1 实验方案 | 第36-37页 |
4.2.2 实验过程 | 第37-38页 |
4.3 实验结果 | 第38-43页 |
4.3.1 XRD的表征 | 第38-39页 |
4.3.2 ATR-FTIR的表征 | 第39-40页 |
4.3.4 SEM的表征 | 第40-41页 |
4.3.5 TEM的表征 | 第41-42页 |
4.3.6 复合纤维的红外热成像分析 | 第42-43页 |
4.4 机理解释 | 第43-45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45-46页 |
第五章 TiO_2/AgNWs/PVDF复合纳米纤维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| 第46-56页 |
5.1 引言 | 第46页 |
5.2 实验部分 | 第46-48页 |
5.2.1 实验方案 | 第46页 |
5.2.2 实验过程 | 第46-48页 |
5.3 实验结果 | 第48-54页 |
5.3.1 XRD的表征 | 第48-49页 |
5.3.2 SEM的表征 | 第49-50页 |
5.3.3 TEM的表征 | 第50-51页 |
5.3.4 抗紫外线测试 | 第51-52页 |
5.3.5 TG测试 | 第52页 |
5.3.6 降解效果分析 | 第52-54页 |
5.3.7 红外热成像 | 第54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54-56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56-5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8-66页 |
个人简历 | 第66-67页 |
致谢 | 第67-69页 |
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它研究成果 | 第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