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2-14页 |
ABSTRACT | 第14-16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7-29页 |
1.1 活性焦概述 | 第17-20页 |
1.1.1 活性焦的定义及特性 | 第17-18页 |
1.1.2 活性焦的制备 | 第18-19页 |
1.1.3 活性焦的应用 | 第19-20页 |
1.2 活性焦用于烟气治理的发展现状 | 第20-24页 |
1.2.1 活性焦用于烟气脱硫的研究 | 第20-21页 |
1.2.2 活性焦用于脱硫脱硝一体化治理 | 第21-22页 |
1.2.3 活性焦的表面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| 第22-24页 |
1.3 煤种及其混配对活性焦的影响 | 第24-27页 |
1.3.1 煤种对活性焦的影响 | 第24-26页 |
1.3.2 煤种混配对活性焦的影响 | 第26-27页 |
1.4 课题研究内容 | 第27-29页 |
第二章 原料与实验方法 | 第29-37页 |
2.1 原材料及其性质 | 第29页 |
2.2 实验试剂与仪器 | 第29-30页 |
2.3 活性焦的制备 | 第30-32页 |
2.3.1 原料煤的成型工艺 | 第30-31页 |
2.3.2 炭化工艺 | 第31页 |
2.3.3 活化工艺 | 第31-32页 |
2.4 烟气脱硫实验 | 第32页 |
2.5 分析与表征 | 第32-37页 |
2.5.1 煤炭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 | 第32页 |
2.5.2 炭化失重率和活化烧失率的测定 | 第32-33页 |
2.5.3 碘值的测定 | 第33-34页 |
2.5.4 比表面积和孔隙结构的测定 | 第34页 |
2.5.5 微晶结构的测定 | 第34-35页 |
2.5.6 表面官能团的测定 | 第35页 |
2.5.7 脱硫性能的测定 | 第35-37页 |
第三章 不同煤种混配制备活性焦的性能及应用 | 第37-43页 |
3.1 实验部分 | 第37页 |
3.1.1 原材料、试剂及仪器 | 第37页 |
3.1.2 实验方法 | 第37页 |
3.2 结果与讨论 | 第37-41页 |
3.2.1 不同煤种混配制备活性焦炭化失重率和活化烧失率的分析 | 第37-39页 |
3.2.2 不同煤种混配制备活性焦的碘吸附性能 | 第39-40页 |
3.2.3 活性焦脱硫性能分析 | 第40-41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41-43页 |
第四章 不同煤种混配制备活性焦的结构变化 | 第43-53页 |
4.1 实验部分 | 第43页 |
4.1.1 原材料、试剂及仪器 | 第43页 |
4.1.2 实验方法 | 第43页 |
4.2 结果与讨论 | 第43-52页 |
4.2.1 不同煤种混配制备活性焦的孔结构分析 | 第43-48页 |
4.2.2 不同煤种混配制备活性焦的微晶结构分析 | 第48-52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52-53页 |
第五章 不同煤种混配制备活性焦的表面化学性质变化 | 第53-59页 |
5.1 实验部分 | 第53页 |
5.1.1 原材料、试剂及仪器 | 第53页 |
5.1.2 实验方法 | 第53页 |
5.2 结果与讨论 | 第53-58页 |
5.2.1 红外光谱分析 | 第53-55页 |
5.2.2 XPS分析 | 第55-58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58-59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59-61页 |
6.1 结论 | 第59-60页 |
6.2 建议与展望 | 第60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68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68-69页 |
致谢 | 第69-70页 |
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| 第70-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