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4-5页 | 
| ABSTRACT | 第5页 | 
| 1 绪论 | 第9-15页 | 
| 1.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 
| 1.2 儿童颈部解剖学结构及损伤机理 | 第10-11页 | 
| 1.2.1 儿童颈部主要结构 | 第10-11页 | 
| 1.2.2 颈部损伤机理 | 第11页 | 
| 1.3 儿童颈部损伤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 
| 1.4 后碰撞中颈部运动生物力学响应 | 第12-14页 | 
| 1.5 本文研究内容 | 第14-15页 | 
| 2 膜单元与弹簧单元模拟韧带损伤的生物力学响应研究 | 第15-25页 | 
| 2.1 引言 | 第15-17页 | 
| 2.2 膜单元与弹簧单元韧带对比仿真试验 | 第17-19页 | 
| 2.2.1 仿真模型与材料参数 | 第17-18页 | 
| 2.2.2 C4-C5椎段动态拉伸实验 | 第18-19页 | 
| 2.2.3 全颈椎拉伸实验 | 第19页 | 
| 2.2.4 全颈椎弯曲仿真试验 | 第19页 | 
| 2.3 仿真结果 | 第19-23页 | 
| 2.3.1 C4-C5椎段动态拉伸实验 | 第19-21页 | 
| 2.3.2 全颈椎拉伸实验 | 第21-22页 | 
| 2.3.3 全颈椎弯曲仿真试验结果 | 第22-23页 | 
| 2.4 结论与讨论 | 第23-24页 | 
| 2.5 本章小结 | 第24-25页 | 
| 3 后碰撞中线性加速度对儿童颈部损伤响应分析 | 第25-33页 | 
| 3.1 引言 | 第25-26页 | 
| 3.2 材料与方法 | 第26页 | 
| 3.2.1 模型与材料 | 第26页 | 
| 3.2.2 低速后碰撞仿真试验 | 第26页 | 
| 3.3 结果与讨论 | 第26-32页 | 
| 3.3.1 椎骨间相对旋转角度 | 第26-27页 | 
| 3.3.2 颈部韧带应变 | 第27-30页 | 
| 3.3.3 椎间孔高度变化值 | 第30-31页 | 
| 3.3.4 椎间盘最大应力值 | 第31-32页 | 
| 3.4 本章小结 | 第32-33页 | 
| 4 儿童颈椎对弯矩载荷响应分析 | 第33-40页 | 
| 4.1 引言 | 第33页 | 
| 4.2 材料与方法 | 第33-34页 | 
| 4.2.1 模型与材料 | 第33页 | 
| 4.2.2 6岁儿童颈椎弯曲试验 | 第33-34页 | 
| 4.3 仿真结果 | 第34-38页 | 
| 4.3.1 颈部韧带应变 | 第34-36页 | 
| 4.3.2 椎间孔高度变化 | 第36-38页 | 
| 4.4 结论与讨论 | 第38-39页 | 
| 4.5 本章小结 | 第39-40页 | 
| 5 后碰撞中6岁儿童乘员颈部损伤响应分析 | 第40-53页 | 
| 5.1 引言 | 第40页 | 
| 5.2 6岁儿童乘员后碰撞仿真试验 | 第40-44页 | 
| 5.2.1 6岁儿童乘员整人有限元模型 | 第40-41页 | 
| 5.2.2 6岁儿童乘员后碰撞仿真试验设置 | 第41-44页 | 
| 5.3 结果与讨论 | 第44-51页 | 
| 5.3.1 后碰撞中颈部运动响应 | 第44-45页 | 
| 5.3.2 NIC颈部损伤准则 | 第45-48页 | 
| 5.3.3 椎骨应力 | 第48-49页 | 
| 5.3.4 脊髓应力 | 第49页 | 
| 5.3.5 椎间盘应力 | 第49-50页 | 
| 5.3.6 关节囊韧带应变 | 第50-51页 | 
| 5.3.7 关节面剪切应力 | 第51页 | 
| 5.4 本章小结 | 第51-53页 | 
| 6 结论 | 第53-56页 | 
| 6.1 全文总结 | 第53-54页 | 
| 6.2 论文的创新点 | 第54页 | 
| 6.3 论文的不足之处 | 第54-56页 | 
| 7 参考文献 | 第56-63页 | 
| 8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| 第63-64页 | 
| 9 致谢 | 第64-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