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石油、天然气工业论文--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--采油工程论文--提高采收率与维持油层压力(二次、三次采油)论文

水平井重复压裂新裂缝产生影响因素研究

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页
第1章 绪论第8-14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8-9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-11页
    1.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1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水平井重复压裂新裂缝的特性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对于新裂缝特性的影响因素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技术路线第13-14页
第2章 水平井重复压裂中岩石力学性质的研究第14-47页
    2.1 岩石抗压强度研究第14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岩心试件的钻取与制备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试验原理及主要过程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试验结果第18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试验结果分析与认识第21-23页
    2.2 岩石抗拉强度研究第23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抗拉试验试件的制备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试验原理及主要过程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试验结果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试验结果分析与认识第27-28页
    2.3 岩石的动态力学性质第28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试验原理及主要过程第28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试验结果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试验结果分析与认识第33-35页
    2.4 岩石的脆性评价第35-46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国内外岩石脆性评价方法第35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基于弹性参数的岩石脆性评价方法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基于断裂能量的岩石脆性评价方法第39-46页
    2.5 本章小结第46-47页
第3章 水平井重复压裂前近井地应力分布第47-69页
    3.1 声发射凯萨尔效应测原地应力第47-5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凯萨尔效应与声发射试验第47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取心点原地应力的计算第51-54页
    3.2 水平井近井原地应力分布第54-5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有限元计算模型第54-5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近井原地应力场的计算结果及认识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对原地应力场场函数的最佳平方逼近第57-58页
    3.3 注采后近井动态地应力分布第58-6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油藏注采的力学模型第58-6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注采后孔隙压力场第60-6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注采后动态地应力场的计算结果及认识第62-67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结第67-69页
第4章 水平井重复压裂新裂缝形成条件研究第69-104页
    4.1 水力压裂相似性理论基础第69-72页
    4.2 物理模拟试验方案第72-8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试件及压裂液的制备第72-7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物理模拟试验设备及过程第74-7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试验方案的确定第76-80页
    4.3 两段老缝间产生新缝试验及条件分析第80-9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泵排量条件试验分析第80-8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水平应力差条件试验分析第83-8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裂缝间距条件试验分析第85-8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井筒方位条件试验分析第88-90页
    4.4 老缝内产生新缝试验及条件分析第90-100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泵排量条件试验分析第90-93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水平应力差条件试验分析第93-95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裂缝间距条件试验分析第95-98页
        4.4.4 井筒方位条件试验分析第98-100页
    4.5 脆性指数Bf对新裂缝生成的影响第100-102页
    4.6 本章小结第102-104页
第5章 结论第104-105页
参考文献第105-108页
致谢第108页

论文共10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婴幼儿血管瘤的发病机制与DNA腺嘌呤N6甲基化修饰的探讨
下一篇:通过CT三维重建的方法进行术前前哨淋巴结及其引流通路造影及定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