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一、绪论 | 第11-19页 |
(一)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1-12页 |
1、选题背景 | 第11页 |
2、选题意义 | 第11-12页 |
(二)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2-15页 |
1、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2-13页 |
2、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3-15页 |
(三)理论工具和研究方法 | 第15-17页 |
1、理论工具 | 第15-17页 |
2、研究方法 | 第17页 |
(四)创新与不足 | 第17-19页 |
1、创新之处 | 第17-18页 |
2、研究不足 | 第18-19页 |
二、固始县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概况 | 第19-25页 |
(一)自然系统:加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 | 第19-20页 |
1、加强农村垃圾治理 | 第19-20页 |
2、开展厕所粪污治理 | 第20页 |
3、强化综合示范引领 | 第20页 |
(二)人类系统:强化对农民群众的宣传引导 | 第20-21页 |
1、县级层面普遍宣传 | 第20-21页 |
2、基层组织特色宣传 | 第21页 |
(三)社会系统:完善工作机制、引入市场参与 | 第21-22页 |
1、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机制 | 第21-22页 |
2、推行市场化运作 | 第22页 |
(四)居住系统:统筹乡村建设规划 | 第22-23页 |
1、加强县域统筹规划 | 第22页 |
2、打造美丽乡村示范点 | 第22-23页 |
3、大力实施危房改造 | 第23页 |
(五)支撑系统: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 | 第23-25页 |
1、加大投入力度 | 第23页 |
2、完善投入机制 | 第23-25页 |
三、固始县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 | 第25-32页 |
(一)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缺乏长效性 | 第25-26页 |
1、基层政府环保力量薄弱 | 第25页 |
2、治理方式存在局限性 | 第25-26页 |
3、缺乏长效资金保障 | 第26页 |
(二)农民环保意识淡薄 | 第26-27页 |
1、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仍较为落后 | 第26页 |
2、农民对保护环境的认识不够 | 第26-27页 |
(三)基层政府治理工作不到位、投入主体单一 | 第27-29页 |
1、基层政府的治理工作不平衡 | 第27-29页 |
2、市场参与度较低 | 第29页 |
(四)村庄建设缺乏规划和监管 | 第29-30页 |
1、村庄建设缺乏规划 | 第29页 |
2、村庄建设监管不力 | 第29-30页 |
(五)农村基础设施等支撑系统不完善 | 第30-32页 |
1、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 | 第30页 |
2、农村公共服务能力不足 | 第30-32页 |
四、固始县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| 第32-37页 |
(一)没有形成全社会共同治理的合力 | 第32-33页 |
1、基层政府部门之间没有形成合力 | 第32页 |
2、市场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中参度低 | 第32-33页 |
3、政府主导的治理项目缺乏可持续性 | 第33页 |
(二)农民缺乏参与人居环境治理的积极性 | 第33-34页 |
1、农民的文化素质偏低 | 第33页 |
2、农民对农村人居环境认知不足 | 第33页 |
3、农民缺乏参与本地人居环境治理的主体意识 | 第33-34页 |
(三)乡村生态环境治理机制不健全 | 第34页 |
1、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措施不当 | 第34页 |
2、缺乏健全的农村环保制度和生态环境管理体制 | 第34页 |
3、环境污染向农村转移 | 第34页 |
(四)农村常住人口大量流失导致农村居住格局发生变化 | 第34-35页 |
1、劳务经济发展导致农村常住人口流失严重 | 第34-35页 |
2、农村人口聚集状态发生了变化 | 第35页 |
(五)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| 第35-37页 |
1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| 第35页 |
2、公务服务的不均衡配置 | 第35-36页 |
3、政府对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投入不足且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 | 第36-37页 |
五、固始县农村人居环境治的优化路径 | 第37-44页 |
(一)探索农村人居环境多元合作治理途径 | 第37-38页 |
1、加大政府投入 | 第37页 |
2、调动村民参与 | 第37-38页 |
3、吸引社会力量投入 | 第38页 |
4、完善乡村环境合作治理的运行机制 | 第38页 |
(二)加强对人居环境治理的宣传引导 | 第38-39页 |
1、引导村民建立良好的生活习俗 | 第38-39页 |
2、引导村民主体意识的转变 | 第39页 |
3、健全监督保障机制 | 第39页 |
(三)健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机制 | 第39-40页 |
1、坚持先易后难、循序治理 | 第39页 |
2、明确责任、形成合力 | 第39-40页 |
3、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 | 第40页 |
4、加大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技术的投入 | 第40页 |
(四)完善村庄整体规划 | 第40-42页 |
1、加快村庄整治规划的编制 | 第40-41页 |
2、在规划中引入多方合作参与 | 第41页 |
3、规划的编制要具有可实施性 | 第41-42页 |
(五)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| 第42-44页 |
1、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 | 第42页 |
2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| 第42页 |
3、健全农村基础设施管护体制机制 | 第42-43页 |
4、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| 第43-44页 |
结语 | 第44-4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5-49页 |
附录 | 第49-52页 |
致谢 | 第5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