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绪论 | 第11-17页 |
一、选题来源及研究对象 | 第11-12页 |
(一) 选题来源 | 第11页 |
(二) 研究对象 | 第11-12页 |
二、文献综述 | 第12-15页 |
(一) 关于1945-1948北平学生运动的研究 | 第12-14页 |
(二) 关于《解放日报》、《中央日报》、《大公报》的研究 | 第14-15页 |
(三) 以往研究不足之处 | 第15页 |
三、研究思路、方法和创新 | 第15-17页 |
(一) 研究思路 | 第15-16页 |
(二) 研究方法 | 第16页 |
(三) 创新点 | 第16-17页 |
第一章 解放战争时期报刊的发展与北平学生运动的演变 | 第17-28页 |
第一节 斗争武器——解放战争时期报刊之功能 | 第17-20页 |
一、新闻界奋力争取新闻自由 | 第17-19页 |
二、报刊成为政治军事力量的“晴雨表” | 第19-20页 |
第二节 近代中文报纸的不同选择 | 第20-23页 |
一、《解放日报》的党性、群众性、组织性、战斗性 | 第20-21页 |
二、作为国民党“喉舌”的《中央日报》 | 第21-23页 |
三、《大公报》的“四不方针” | 第23页 |
第三节 从学潮到政潮——北平学生运动发展轨迹 | 第23-28页 |
一、北平学生运动序曲概述 | 第24-25页 |
二、北平学生运动高潮概述 | 第25-28页 |
第二章 北平学生运动的阶段性媒介呈现(1945——1948) | 第28-42页 |
第一节 北平学生运动序曲的媒介图像 | 第28-34页 |
一、引领、维护和批判——北平学生“反甄审运动”的媒介议题 | 第28-32页 |
二、焦虑、高歌和观望——“反苏反共运动”的媒介议题 | 第32-34页 |
第二节 北平学生运动高潮的媒介图像 | 第34-42页 |
一、斥责、忽视与客观——北平学生抗暴运动的媒介议题 | 第34-36页 |
二、污蔑与公正——反饥饿、反内战、反迫害运动的媒介议题 | 第36-38页 |
三、畏惧与理智——北平学生反美扶日运动的媒介议题 | 第38-42页 |
第三章 北平学生运动重大事件之报道比较 | 第42-54页 |
第一节 针对北平“沈崇案”的报道叙事 | 第42-49页 |
一、“沈崇案”相关报道数据统计分析 | 第42-44页 |
二、“沈崇案”报道文本内容分析 | 第44-47页 |
三、“沈崇案”社论的言论倾向比较研究 | 第47-49页 |
第二节 针对北平“五一八”血案的报道叙事 | 第49-54页 |
一、“五一八”血案相关报道数据统计分析 | 第50-51页 |
二、“五一八”血案报道文本内容分析 | 第51-53页 |
三、“五一八”血案社论的言论倾向比较研究 | 第53-54页 |
第四章 《解放日报》《中央日报》《大公报》的价值取向分析 | 第54-62页 |
第一节 《解放日报》《中央日报》《大公报》的政治认同问题 | 第54-58页 |
一、“党报”——均服务各自政党,然报道手段迥异 | 第54-57页 |
二、“非党报”:无党派的自由主义精神 | 第57-58页 |
第二节 《解放日报》《中央日报》《大公报》对于国统区战场的舆论建构 | 第58-62页 |
一、对北平学生运动正确性的舆论建构 | 第58-60页 |
二、对国民党统治合法性的舆论建构 | 第60-62页 |
结语 | 第62-6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4-67页 |
附录 | 第67-75页 |
致谢 | 第75-76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7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