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方劳动保障监察存在问题的研究--以H县为例
| 摘要 | 第4-5页 | 
| abstract | 第5页 | 
| 一、绪论 | 第9-17页 | 
|     (一)选题背景和意义 | 第9-11页 | 
|         1、选题背景 | 第9-10页 | 
|         2、选题意义 | 第10-11页 | 
|     (二)研究综述 | 第11-14页 | 
|         1、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1-13页 | 
|         2、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3-14页 | 
|     (三)研究工具 | 第14-16页 | 
|         1、方法工具 | 第14页 | 
|         2、理论工具 | 第14-16页 | 
|     (四)文章结构 | 第16-17页 | 
| 二、劳动保障监察概述 | 第17-20页 | 
|     (一)劳动保障监察的含义 | 第17-18页 | 
|         1、劳动保障监察的对象 | 第18页 | 
|         2、劳动保障监察的内容 | 第18页 | 
|     (二)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保障监察实施的历程 | 第18-20页 | 
| 三、地方劳动保障监察运行现状及问题——以H县为例 | 第20-30页 | 
|     (一)H县劳动保障监察现行现状 | 第20-23页 | 
|         1、H县劳动保障监察情况简述 | 第20-21页 | 
|         2、办案流程 | 第21-22页 | 
|         3、劳动保障监察“两网化”(网格化和网络化)建设 | 第22-23页 | 
|     (二)H县劳动保障监察存在的问题 | 第23-30页 | 
|         1、监察执法队伍力量薄弱 | 第23-25页 | 
|         2、监察执法主动性不足 | 第25-26页 | 
|         3、监察执法满意度不高 | 第26-27页 | 
|         4、监察执法程序和处罚上存在漏洞 | 第27-28页 | 
|         5、监察内容上和其他部门交叉 | 第28-30页 | 
| 四、地方劳动保障监察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| 第30-36页 | 
|     (一)缺乏强制行政措施 | 第30-31页 | 
|     (二)地方政府对于劳动保障监察定位不明 | 第31-32页 | 
|         1、地方政府重调解而轻执法 | 第31页 | 
|         2、职能设置上暧昧不明 | 第31-32页 | 
|     (三)地方利益导向的负面效应 | 第32页 | 
|     (四)地方监察管理规范化程度较低 | 第32-34页 | 
|         1、缺少地方性监察规章 | 第32-33页 | 
|         2、地方之间信息交流不畅 | 第33页 | 
|         3、地方劳动保障监察缺乏监督 | 第33-34页 | 
|     (五)地方监察没有形成长效的协调联动机制 | 第34-36页 | 
|         1、缺乏长效联动执法机制 | 第34页 | 
|         2、缺乏劳动争议纠纷调处联动机制 | 第34-36页 | 
| 五、提升地方劳动保障监察能力的对策与建议 | 第36-41页 | 
|     (一)加强劳动监察队伍建设 | 第36-37页 | 
|         1、劳动保障监察人员编制进一步下沉 | 第36页 | 
|         2、加强劳动保障监察业务和法规培训 | 第36-37页 | 
|         3、改善劳动保障监察工作条件 | 第37页 | 
|     (二)完善地方劳动保障监察制度 | 第37-39页 | 
|         1、增加行政强制措施 | 第37-38页 | 
|         2、完善基层劳动监察事项、程序等各项规章制度 | 第38-39页 | 
|     (三)完善地方协调处置机制 | 第39-40页 | 
|         1、完善三方协商的劳动纠纷调解机制 | 第39页 | 
|         2、完善长效联合执法机制 | 第39-40页 | 
|         3、完善劳动保障监察与司法程序衔接机制 | 第40页 | 
|     (四)强化内外监督与救济机制 | 第40-41页 | 
| 结语 | 第41-42页 | 
| 参考文献 | 第42-44页 | 
| 附录 | 第44-45页 | 
| 致谢 | 第4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