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0页 |
1.1 动脉粥样硬化与易损斑块 | 第10-13页 |
1.2 易损斑块数值模型 | 第13-17页 |
1.3 本文研究目的及内容 | 第17-20页 |
第二章 血管内超声(ivus)冠状动脉医学影像及数据前处理 | 第20-26页 |
2.1 病人随访数据及血管造影数据 | 第20-21页 |
2.2 血压曲线 | 第21-22页 |
2.3 ivus切片数据前处理及斑块三维重建 | 第22-24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4-26页 |
第三章 生物力学基础和易损斑块仿真生物力学模型 | 第26-38页 |
3.1 生物力学基本原理 | 第26-32页 |
3.2 冠状动脉解剖学基础 | 第32-33页 |
3.3 冠状动脉的数学模型 | 第33-34页 |
3.4 有限元方法 | 第34-36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36-38页 |
第四章 易损斑块仿真模型搭建与求解 | 第38-46页 |
4.1 模型零负载状态获取 | 第38页 |
4.2 三维流固耦合模型的搭建 | 第38-40页 |
4.3 三维薄片模型的搭建 | 第40-41页 |
4.4 三维流固耦合模型/薄片模型的求解 | 第41-43页 |
4.5 模型验证 | 第43-44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44-46页 |
第五章 薄片模型替代三维流固耦合模型的可行性分析 | 第46-58页 |
5.1 数据分析方法 | 第46-47页 |
5.2 模型搭建时间 | 第47-48页 |
5.3 薄片模型/三维流固耦合模型的力学统计量与形态的比较 | 第48-53页 |
5.4 薄片模型/三维流固耦合模型预测斑块增长过程的比较 | 第53-56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56-58页 |
第六章 薄片模型/三维流固耦合模型差异性分析 | 第58-68页 |
6.1 模型一览表 | 第58-59页 |
6.2 周向收缩率对薄片模型/三维流固耦合模型的影响 | 第59-62页 |
6.3 轴向收缩对薄片模型/三维流固耦合模型的影响 | 第62-65页 |
6.4 循环弯曲过程对薄片模型/三维流固耦合模型的影响 | 第65-66页 |
6.5 本章小结 | 第66-68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8-72页 |
7.1 总结与讨论 | 第68-69页 |
7.2 不足与展望 | 第69-72页 |
致谢 | 第72-7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4-80页 |
作者简介 | 第8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