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天文学、地球科学论文--地球物理学论文--水文科学(水界物理学)论文--水文分析与计算论文--泥沙的分析与计算论文

黄河石嘴山至巴彦高勒段风沙入黄量研究

摘要第3-5页
Abstract第5-6页
1 绪论第11-17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背景第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1-12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2-14页
    1.3 研究内容第14-15页
    1.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第15-17页
2 石嘴山至巴彦高勒河段概况第17-37页
    2.1 河段特征第17-20页
    2.2 水沙特征第20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水沙演变特征第21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水沙分布特征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水沙变化趋势检验第26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粗颗粒泥沙输移特征第30-31页
    2.3 河道冲淤与水位变化第31-33页
    2.4 气候条件第33-34页
    2.5 风沙特征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5.1 乌兰布和沙漠概况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2.5.2 风沙入黄模式第34-35页
    2.6 小结第35-37页
3 乌兰布和沙漠风沙入黄量研究综述第37-49页
    3.1 前期研究成果第37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1980s黄土高原综合考察成果第37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中国科学院寒旱所的研究成果第40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其他研究成果第42页
    3.2 风沙在河道内的淤积第42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淤积比例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风沙对河床粗颗粒淤积物的贡献率第43-44页
    3.3 前期研究成果合理性分析第44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根据河段泥沙粒径沿程变化分析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根据磴口站平均水位变化分析第45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风沙对河床淤积的贡献率分析第47页
    3.4 小结第47-49页
4 风沙入黄影响因子及长期变化特征第49-65页
    4.1 沙漠风蚀第49页
    4.2 河道边界条件第49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1991 年河道边界条件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当前研究河段的堤防分布第51-52页
    4.3 沙漠治理状况第52-53页
    4.4 土地利用状况第53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宁蒙河道土地利用状况第53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石嘴山~巴彦高勒河段土地利用状况第55-57页
    4.5 气象因子变化特征第57-59页
    4.6 沙尘暴频率变化第59-63页
    4.7 影响因子变化的可持续性第63-64页
    4.8 小结第64-65页
5 沙漠物质组成及沙丘运移规律第65-75页
    5.1 沙漠沙物质粒径特征第65-66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级配特征第65-66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沙丘不同部位粒径组成第66页
    5.2 沙物质分层粒径特征第66-7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各粒径组含量分布第67-6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中值粒径和不均匀系数第69-70页
    5.3 沿黄不同区域粒径特征第70-71页
    5.4 沙丘形态及其运移特征第71-73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沙丘形态和移动监测第71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沙丘形态特征第71-72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 沙丘的运移特征第72-73页
    5.6 小结第73-75页
6 沙漠风沙输移特征第75-89页
    6.1 野外观测体系概况第75-76页
    6.2 不同下垫面风沙输沙量观测第76-79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常规气象指标观测第76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流动沙丘风沙流结构观测第76-78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悬移沙量监测第78页
        6.2.4 沙丘风蚀观测第78-79页
    6.3 起沙风况第79-80页
    6.4 沙丘不同部位风速特征第80-83页
        6.4.1 沙丘不同部位风速流场第80-82页
        6.4.2 沙丘迎风坡处风速加速率的变化第82-83页
        6.4.3 沙丘不同部位风速廓线与粗糙度第83页
    6.5 风沙流特征第83-88页
        6.5.1 风沙流的垂直分布特征第83-85页
        6.5.2 风沙输沙量与风速关系第85页
        6.5.3 风沙沉降特征第85-88页
    6.6 小结第88-89页
7 风沙入黄模型及风沙入黄量综合分析第89-113页
    7.1 风沙入黄经验模型第89-91页
        7.1.1 模型构建第89页
        7.1.2 参数率定第89-91页
    7.2 基于风蚀模型的风沙入黄模型第91-97页
        7.2.1 风蚀模型第91-95页
        7.2.2 数据准备第95页
        7.2.3 模型参数率定与验证第95-97页
        7.2.4 计算结果第97页
    7.3 沉积物金属元素含量第97-100页
        7.3.1 金属元素含量第97-99页
        7.3.2 风沙占河道泥沙比例第99-100页
    7.4 河段水位变化与风沙入黄量第100-101页
        7.4.1 1980 s风沙入黄量第100页
        7.4.2 1990 ~2013 年风沙入黄量第100-101页
    7.5 河道断面高程与风沙入黄量第101-104页
        7.5.1 断面分布第101-103页
        7.5.2 断面冲淤特征第103页
        7.5.3 风沙入黄量估算第103-104页
    7.6 风沙入黄野外观测与估算第104-109页
        7.6.1 典型沙丘移动监测第104-106页
        7.6.2 不同立地条件下输沙量观测第106-108页
        7.6.3 悬移入黄风沙量观测第108-109页
    7.7 风沙入黄过程及趋势预测第109-110页
    7.8 风沙入黄量综合分析第110页
        7.8.1 实际观测值第110页
        7.8.2 历史时期风沙入黄量第110页
        7.8.3 未来风沙入黄量第110页
    7.9 小结第110-113页
8 三盛公水库风沙量研究第113-119页
    8.1 三盛公水库概况第113页
    8.2 入库水沙特征第113-114页
    8.3 水库淤积第114-115页
    8.4 入库风沙量第115-118页
        8.4.1 断面法和沙量法冲淤量第115-117页
        8.4.2 库容法第117-118页
        8.4.3 野外观测法第118页
        8.4.4 风沙入库分析第118页
    8.5 小结第118-119页
9 结论与建议第119-122页
    9.1 结论第119-120页
        9.1.1 河道水沙及边界条件变化第119页
        9.1.2 风沙运动及影响因子变化特征第119-120页
        9.1.3 风沙入黄量第120页
    9.2 创新点第120-121页
    9.3 建议第121-122页
致谢第122-123页
参考文献第123-131页
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第131-132页

论文共13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绿水理论的砚瓦川流域生态水文过程对变化环境的响应
下一篇:LC-SLM的空间相干光通信波前校正技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