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符号对照表 | 第10-11页 |
缩略语对照表 | 第11-14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4-20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4-15页 |
1.2 研究现状 | 第15-18页 |
1.3 论文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| 第18-20页 |
第二章 信道编码理论基础 | 第20-30页 |
2.1 卷积码基础 | 第20-23页 |
2.2 Turbo码的编码与描述 | 第23-29页 |
2.2.1 Turbo码理论基础 | 第24-25页 |
2.2.2 递归系统卷积码 | 第25-26页 |
2.2.3 交织器的设计 | 第26-29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29-30页 |
第三章 Turbo码盲识别技术 | 第30-52页 |
3.1 Turbo码盲识别问题描述 | 第30-33页 |
3.2 码率与码字起点的识别方法 | 第33-36页 |
3.3 RSC的识别方法 | 第36-39页 |
3.3.1 基于Walsh-Hadamard变换的识别方法 | 第36-37页 |
3.3.2 线性关系迭代法 | 第37-39页 |
3.4 交织长度与交织起点识别 | 第39-43页 |
3.5 交织映射关系的识别方法 | 第43-48页 |
3.5.1 动态二叉树分析法 | 第44-45页 |
3.5.2 表决算法 | 第45-46页 |
3.5.3 校验关系分析法 | 第46-48页 |
3.6 删余Turbo码识别分析 | 第48-50页 |
3.6.1 RSC的识别方法 | 第49页 |
3.6.2 交织关系的识别方法 | 第49-50页 |
3.7 本章小结 | 第50-52页 |
第四章 Turbo码识别仿真分析 | 第52-62页 |
4.1 码率与码字起点识别 | 第52-53页 |
4.2 RSC编码器结构的识别 | 第53-54页 |
4.3 交织长度与交织起点的识别 | 第54-57页 |
4.4 交织映射关系的识别 | 第57-59页 |
4.5 Turbo码识别率分析 | 第59-61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61-62页 |
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62-64页 |
5.1 本文工作总结 | 第62-63页 |
5.2 后续研究展望 | 第63-6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4-68页 |
致谢 | 第68-70页 |
作者简介 | 第70-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