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南省确山“打铁花”民俗文化研究
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绪论 | 第8-19页 |
一、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| 第8-9页 |
二、选题的研究现状 | 第9-13页 |
三、研究的理论、方法与资料 | 第13-15页 |
四、研究的重点、难点、创新点与学术目标 | 第15-17页 |
五、相关术语界定 | 第17-19页 |
第一章 确山“打铁花”的生成传承语境 | 第19-28页 |
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 | 第19-20页 |
一、地理位置 | 第19页 |
二、地形地貌 | 第19页 |
三、气候水文 | 第19-20页 |
四、矿藏储存 | 第20页 |
第二节 历史人文环境 | 第20-21页 |
一、建制沿革 | 第20-21页 |
二、历史文化 | 第21页 |
第三节 民俗文化环境 | 第21-24页 |
一、物质民俗 | 第22页 |
二、社会民俗 | 第22-23页 |
三、精神民俗 | 第23-24页 |
第四节 “打铁花”民俗活动概况 | 第24-27页 |
一、确山“打铁花”的形成 | 第24-26页 |
二、确山“打铁花”的发展 | 第26-27页 |
小结 | 第27-28页 |
第二章 确山“打铁花”的展演 | 第28-40页 |
第一节 仪式的展演时空 | 第28-29页 |
一、展演时间 | 第28-29页 |
二、场所的选择 | 第29页 |
第二节 祭祀对象 | 第29-32页 |
一、祭祀对象 | 第29-31页 |
二、祭祀对象的功能 | 第31-32页 |
第三节 确山“打铁花”展演的主要过程 | 第32-37页 |
一、“打铁花”的流程结构 | 第32-36页 |
二、“打铁花”的主要表演 | 第36-37页 |
第四节 演出的器具 | 第37-39页 |
一、“打铁花”的器具 | 第37-38页 |
二、艺人穿着道具 | 第38-39页 |
小结 | 第39-40页 |
第三章 确山“打铁花”的传承人及传承模式 | 第40-47页 |
第一节 确山“打铁花”的传承人 | 第40-43页 |
一、传承人的界定 | 第40-42页 |
二、传承人的学艺动机 | 第42-43页 |
第二节 传承模式 | 第43-44页 |
一、血缘传承 | 第43-44页 |
二、社会传承 | 第44页 |
第三节 代表性传承人 | 第44-46页 |
小结 | 第46-47页 |
第四章 确山“打铁花”的民俗文化分析 | 第47-54页 |
第一节 “打铁花”的象征意蕴 | 第47-50页 |
一、“打铁花”器具的象征意义 | 第47-48页 |
二、“打铁花”衣着的象征意义 | 第48-49页 |
三、“打铁花”行为的象征意义 | 第49-50页 |
第二节 “打铁花”的社会功能 | 第50-53页 |
一、娱人娱神:祈福禳灾 | 第51页 |
二、教育审美:文化传承 | 第51-52页 |
三、人际关系:社会整合 | 第52页 |
四、宣泄狂欢:情感释放 | 第52-53页 |
小结 | 第53-54页 |
第五章 确山“打铁花”的非遗传承问题 | 第54-59页 |
第一节 非遗热潮中的打铁花 | 第54-55页 |
一、确山“打铁花”传承现状 | 第54-55页 |
二、确山“打铁花”存在的问题 | 第55页 |
第二节 完善传承保护机制的学理性思考 | 第55-58页 |
一、物质层面的变迁和社会各界的重视 | 第56-57页 |
二、精神层面的传承和文化意识的觉醒 | 第57-58页 |
小结 | 第58-59页 |
结语 | 第59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63页 |
致谢 | 第63-64页 |
个人简历 | 第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