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医药、卫生论文--特种医学论文--放射医学论文--X线诊断学论文

低剂量X-CT图像质量改善的后处理方法研究

摘要第5-7页
abstract第7-9页
第一章 绪论第13-22页
    1.1 论文的选题和意义第13-14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第14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投影域方法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图像域重建方法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后处理方法第17-19页
    1.3 本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第19-22页
第二章 低剂量X-CT成像的基本理论第22-38页
    2.1 X-CT的系统构成及成像原理第22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X-CT的系统构成第22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X-CT成像原理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CT值的概念第26-27页
    2.2 X-CT重建理论与算法第27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傅里叶中心切片定理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滤波反投影重建算法第30-31页
    2.3 降低X-CT剂量措施第31-32页
    2.4 低剂量X-CT图像中的噪声和伪影第32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低剂量X-CT图像中噪声和伪影的来源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低剂量X-CT投影图像中的噪声特性第34-36页
    2.5 低剂量X-CT图像质量评价方法第36-37页
    2.6 本章小结第37-38页
第三章 基于分组自适应原子尺寸字典的稀疏表示图像去噪方法第38-73页
    3.1 基于稀疏表示理论的图像去噪算法第39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稀疏表示基本理论第39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K-SVD字典学习算法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基于K-SVD字典学习的稀疏表示图像去噪算法第43-44页
    3.2 基于分组自适应原子尺寸字典的稀疏表示图像去噪算法原理第44-6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图像块分组第45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分组字典原子尺寸的自适应选择第50-5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分组稀疏表示去噪第59-60页
    3.3 参数分析和选择第60-61页
    3.4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61-7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自然图像实验第61-66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低剂量X-CT图像实验第66-71页
    3.5 本章小结第71-73页
第四章 基于形态分量分析和非局部均值的低剂量X-CT图像两步去噪算法第73-93页
    4.1 相关知识第74-7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基于MCA的图像分解算法原理第74-7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在线字典学习第75-7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NLM算法原理第76-77页
    4.2 基于MCA和 NLM的低剂量X-CT图像两步去噪算法第77-8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伪影去除第78-8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斑点噪声去除第83页
    4.3 参数分析和选择第83-85页
    4.4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85-92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模拟骨盆数据实验第85-89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临床人体胸腔数据实验第89-92页
    4.5 本章小结第92-93页
第五章 基于区分加权核范数最小化的低剂量X-CT图像去噪方法第93-118页
    5.1 图像的局部熵和WNNM算法原理第94-97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图像的局部熵第9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WNNM算法原理第94-97页
    5.2 D-WNNM算法步骤第97-10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基于局部熵的图像块区分和权重分配第97-10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基于预处理图像作参考的块匹配第10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TV后处理第100-101页
    5.3 算法有效性验证第101-103页
    5.4 参数分析和选择第103-108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初始噪声方差第104-105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块尺寸第105-106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 阈值参数第106-107页
        5.4.4 TV模型参数第107-108页
    5.5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108-116页
        5.5.1模拟骨盆数据实验第108-111页
        5.5.2真实胸腔体模数据实验第111-114页
        5.5.3 临床人体胸腔数据实验第114-116页
    5.6 本章小结第116-118页
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第118-122页
    6.1 工作总结第118-120页
    6.2 展望第120-122页
参考文献第122-134页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、参与项目情况第134-135页
    一、发表论文第134页
    二、参与的科研项目第134-135页
致谢第135页

论文共13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微纳结构含能复合物的喷墨打印成型及应用基础研究
下一篇:半芳香族耐高温聚酰胺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