胶合木结构构件火灾性能试验研究
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22页 |
1.1 引言 | 第12页 |
1.2 胶合木结构概述 | 第12-14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9页 |
1.3.1 木材炭化机理研究 | 第14-15页 |
1.3.2 木材炭化速度研究 | 第15-17页 |
1.3.3 木构件火灾性能研究 | 第17-19页 |
1.4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9页 |
1.5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| 第19-22页 |
第二章 试验准备 | 第22-32页 |
2.1 引言 | 第22页 |
2.2 清材小试件材性试验 | 第22-27页 |
2.2.1 含水率 | 第22-23页 |
2.2.2 密度 | 第23-24页 |
2.2.3 顺纹抗压强度 | 第24页 |
2.2.4 顺纹抗压弹性模量 | 第24-25页 |
2.2.5 顺纹抗拉强度及顺纹抗拉弹性模量 | 第25-27页 |
2.2.6 顺纹抗弯强度 | 第27页 |
2.3 木材材性分析 | 第27-29页 |
2.4 木材阻燃原理 | 第29-31页 |
2.4.1 阻燃剂的阻燃机理 | 第29-30页 |
2.4.2 木材阻燃涂料分类 | 第30页 |
2.4.3 木材阻燃涂料处理技术 | 第30-31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31-32页 |
第三章 胶合木构件炭化速度研究 | 第32-52页 |
3.1 引言 | 第32页 |
3.2 试验设计 | 第32-35页 |
3.2.1 试验试件 | 第32-33页 |
3.2.2 试验材料 | 第33-34页 |
3.2.3 试验设备 | 第34-35页 |
3.2.4 试验温度 | 第35页 |
3.2.5 试验步骤 | 第35页 |
3.3 试验现象 | 第35-36页 |
3.4 试验结果分析 | 第36-40页 |
3.4.1 炭化深度 | 第37-39页 |
3.4.2 炭化速度 | 第39-40页 |
3.5 温度场有限元分析 | 第40-50页 |
3.5.1 温度场分析基本原理 | 第40-41页 |
3.5.2 木材热工系数 | 第41-43页 |
3.5.3 有限元模型建立 | 第43页 |
3.5.4 有限元分析结果 | 第43-50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50-52页 |
第四章 胶合木构件受火后力学性能研究 | 第52-94页 |
4.1 引言 | 第52页 |
4.2 胶合木梁三面受火后力学性能试验 | 第52-64页 |
4.2.1 试验设计 | 第52-53页 |
4.2.2 试验现象 | 第53-57页 |
4.2.3 试验结果分析 | 第57-64页 |
4.3 胶合木柱四面受火后力学性能试验 | 第64-73页 |
4.3.1 试验设计 | 第64-65页 |
4.3.2 试验现象 | 第65-67页 |
4.3.3 试验结果分析 | 第67-73页 |
4.4 基于剩余截面法的剩余承载力计算 | 第73-77页 |
4.4.1 剩余截面法介绍 | 第73-74页 |
4.4.2 有效炭化深度公式 | 第74页 |
4.4.3 木梁剩余承载力计算 | 第74-75页 |
4.4.4 木柱剩余承载力计算 | 第75-77页 |
4.5 胶合木构件剩余承载力有限元分析 | 第77-91页 |
4.5.1 木材本构模型子程序 | 第77-83页 |
4.5.2 有限元分析过程 | 第83-85页 |
4.5.3 有限元分析结果 | 第85-91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91-94页 |
第五章 胶合木构件耐火极限研究 | 第94-138页 |
5.1 引言 | 第94页 |
5.2 三面受火胶合木梁耐火极限试验 | 第94-108页 |
5.2.1 试验设计 | 第94-97页 |
5.2.2 试验现象 | 第97-101页 |
5.2.3 试验结果分析 | 第101-108页 |
5.3 四面受火胶合木柱耐火极限试验 | 第108-118页 |
5.3.1 试验设计 | 第108-111页 |
5.3.2 试验现象 | 第111-113页 |
5.3.3 试验结果分析 | 第113-118页 |
5.4 基于剩余截面法的耐火极限计算 | 第118-126页 |
5.4.1 木梁耐火极限计算 | 第118-120页 |
5.4.2 木柱耐火极限计算 | 第120-126页 |
5.5 胶合木构件耐火极限有限元分析 | 第126-136页 |
5.5.1 材料模型 | 第126页 |
5.5.2 有限元分析过程 | 第126-127页 |
5.5.3 有限元分析结果 | 第127-136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136-138页 |
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138-142页 |
6.1 总结 | 第138-139页 |
6.2 展望 | 第139-14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42-148页 |
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148-150页 |
致谢 | 第15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