面向电力系统负荷控制的信息物理耦合建模与应用
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23页 |
1.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9页 |
1.2.1 信息物理融合系统发展现状 | 第12-15页 |
1.2.2 信息物理融合建模方法现状 | 第15-17页 |
1.2.3 电网柔性负荷控制研究现状 | 第17-19页 |
1.3 论文研究思路及主要工作 | 第19-23页 |
1.3.1 现有研究不足和论文研究思路 | 第19-20页 |
1.3.2 主要研究工作 | 第20-23页 |
第二章 基于关联特性矩阵的信息物理建模方法研究 | 第23-35页 |
2.1 引言 | 第23页 |
2.2 电力CPS层次结构 | 第23-25页 |
2.3 电力CPS矩阵化建模 | 第25-30页 |
2.3.1 通信网络建模 | 第25-27页 |
2.3.2 二次设备网络建模 | 第27-29页 |
2.3.3 电力CPS单元建模 | 第29-30页 |
2.4 算例分析 | 第30-34页 |
2.4.1 通信正常情况下系统稳定裕度分析 | 第32-33页 |
2.4.2 不同通信链路误码对系统稳定裕度影响 | 第33-34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34-35页 |
第三章 考虑通信延时影响的快速负荷控制策略研究 | 第35-49页 |
3.1 引言 | 第35页 |
3.2 负荷控制系统通信网络延时分析 | 第35-39页 |
3.2.1 负控通信网络架构 | 第35-37页 |
3.2.2 通信延时分析 | 第37-38页 |
3.2.3 通信延时对负荷控制的影响分析 | 第38-39页 |
3.3 考虑通信延时影响的快速负荷控制策略 | 第39-41页 |
3.3.1 负控延时的定量计算方法 | 第39-40页 |
3.3.2 考虑延时的负控策略制定 | 第40-41页 |
3.4 算例分析 | 第41-47页 |
3.4.1 基于关联矩阵计算通信延时 | 第43-46页 |
3.4.2 考虑通信延时的负控效果分析 | 第46-47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47-49页 |
第四章 基于负荷聚合潜力的信息物理建模方法研究 | 第49-63页 |
4.1 引言 | 第49页 |
4.2 负荷聚合响应潜力建模 | 第49-56页 |
4.2.1 单负荷动特性分析 | 第49-51页 |
4.2.2 聚合响应潜力建模及分析 | 第51-56页 |
4.3 负荷响应聚合潜力评估 | 第56-57页 |
4.3.1 评估指标 | 第56页 |
4.3.2 评估流程 | 第56-57页 |
4.4 算例分析 | 第57-61页 |
4.4.1 负荷组成对聚合响应潜力的影响 | 第59-60页 |
4.4.2 舒适程度对聚合响应潜力的影响 | 第60-61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61-63页 |
第五章 考虑动态响应潜力的负荷双层控制策略研究 | 第63-71页 |
5.1 引言 | 第63页 |
5.2 负荷控制架构分析 | 第63-64页 |
5.2.1 集中式控制架构 | 第63页 |
5.2.2 分布式控制架构 | 第63-64页 |
5.2.3 混合式控制架构 | 第64页 |
5.3 考虑响应潜力的双层负控策略 | 第64-67页 |
5.3.1 考虑动态响应潜力的上层分配策略 | 第65-66页 |
5.3.2 考虑多因素约束的下层响应策略 | 第66-67页 |
5.4 算例分析 | 第67-70页 |
5.4.1 上层分配策略效果分析 | 第67-68页 |
5.4.2 下层响应策略效果分析 | 第68-70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70-71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1-73页 |
6.1 结论 | 第71-72页 |
6.2 展望 | 第72-73页 |
致谢 | 第73-7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4-79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79-80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工作 | 第8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