淋洗—吸附协同原位修复铅污染土壤的研究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8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2页 |
1.1.1 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 | 第10-11页 |
1.1.2 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 | 第11-12页 |
1.1.3 土壤重金属污染危害 | 第12页 |
1.2 国内外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 | 第12-16页 |
1.2.1 从土壤中直接去除重金属 | 第13-15页 |
1.2.2 改变土壤中重金属形态 | 第15-16页 |
1.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| 第16-18页 |
1.3.1 研究思路 | 第16-17页 |
1.3.2 研究内容 | 第17页 |
1.3.3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7-18页 |
第2章 铅污染土壤原位修复实验 | 第18-36页 |
2.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| 第18-20页 |
2.1.1 实验材料与试剂 | 第18-19页 |
2.1.2 实验仪器与设备 | 第19-20页 |
2.2 实验方法 | 第20-23页 |
2.2.1 土壤基本性质分析 | 第20-21页 |
2.2.2 土壤中铅含量的测定 | 第21页 |
2.2.3 优化修复实验方法 | 第21-23页 |
2.2.4 重复利用实验 | 第23页 |
2.3 结果与讨论 | 第23-34页 |
2.3.1 土壤的基本性质 | 第23-24页 |
2.3.2 土壤修复条件优化 | 第24-30页 |
2.3.3 土壤原位修复效果 | 第30-32页 |
2.3.4 功能化修复剂重复利用性 | 第32-34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34-36页 |
第3章 修复中pb的迁移与分布 | 第36-52页 |
3.1 实验试剂与仪器 | 第36-37页 |
3.1.1 实验试剂 | 第36-37页 |
3.1.2 实验仪器 | 第37页 |
3.2 实验方法 | 第37-39页 |
3.2.1 表征方法 | 第37页 |
3.2.2 土壤重金属形态分析 | 第37-38页 |
3.2.3 生物可利用性 | 第38-39页 |
3.3 结果与讨论 | 第39-50页 |
3.3.1 pb在修复体系中的迁移与分布 | 第39-44页 |
3.3.2 修复前后土壤铅形态变化 | 第44-47页 |
3.3.3 修复前后pb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| 第47-50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50-52页 |
结论 | 第52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60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| 第60-62页 |
致谢 | 第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