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国资产证券化破产隔离机制法律障碍研究
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绪论 | 第7-9页 |
一、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| 第7页 |
二、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7-9页 |
三、创新点 | 第9页 |
第一章 资产证券化及破产隔离概述 | 第9-14页 |
第一节 资产证券化的构建模式 | 第9-12页 |
一、资产证券化的理论框架 | 第9-10页 |
二、资产证券化中的相关概念和证券化的过程 | 第10-11页 |
三、资产证券化的操作流程 | 第11-12页 |
第二节 基础资产面临的“破产风险” | 第12-13页 |
一、发起人的破产风险 | 第12页 |
二、受托人的破产风险 | 第12-13页 |
第三节 “破产隔离”的关键步骤 | 第13-14页 |
一、作为“破产隔离”载体SPV的构建 | 第13页 |
二、基础资产的“真实销售” | 第13-14页 |
第二章 我国证券化过程中“破产隔离”的实践操作 | 第14-22页 |
第一节 信贷资产证券化“破产隔离”的法理分析 | 第14-17页 |
一、信贷资产证券化操作原理 | 第14页 |
二、特定目的信托的构建 | 第14-15页 |
三、信贷资产证券化真实出售的确认标准 | 第15-16页 |
四、实例解析 | 第16-17页 |
第二节 企业资产证券化的“破产隔离” | 第17-22页 |
一、企业资产证券化的操作流程 | 第17-18页 |
二、特殊目的载体的构建 | 第18-19页 |
三、企业资产证券化“真实销售”的认定标准 | 第19-20页 |
四、实例解析 | 第20-22页 |
第三章 资产证券化“破产隔离”的法律障碍 | 第22-31页 |
第一节 特殊目的载体法人主体资格的缺陷 | 第22-24页 |
一、特殊目的信托与专项计划的法人主体资格问题 | 第22-23页 |
二、主体资格缺失对“破产隔离”的影响 | 第23-24页 |
第二节 特殊目的信托的法律障碍 | 第24-28页 |
一、大陆法系对资产证券化中信托制度的法律障碍 | 第24-27页 |
二、我国信托法对破产隔离效果的障碍 | 第27-28页 |
第三节 专项资产管理计划之法律障碍 | 第28-31页 |
第四章 我国资产证券化“破产隔离”的完善 | 第31-37页 |
第一节 信贷资产证券化立法建议 | 第31-32页 |
一、特殊目的信托法律主体资格的确立 | 第31页 |
二、明确特殊目的信托的功能定位,实现破产隔离功能 | 第31-32页 |
第二节 企业资产证券化立法建议 | 第32-34页 |
一、建立基金型SPV—一种可能的模式选择 | 第33页 |
二、设立信托—企业资产证券化的长远发展模式 | 第33-34页 |
第三节 两种模式的比较分析及统一立法的建议 | 第34-37页 |
一、双spv结构及其对分业监管的突破 | 第34页 |
二、两种模式破产隔离的比较 | 第34-35页 |
三、两种模式竞争的协调—统一立法建议 | 第35-37页 |
结论 | 第37-3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8-40页 |
附录 | 第40-41页 |
致谢 | 第4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