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--化学论文--分析化学论文

接枝方法对聚合物接枝离子交换剂合成及其吸附行为影响

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-5页
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9-17页
    1.1 前言第9-10页
    1.2 离子交换色谱第10-11页
    1.3 蛋白质吸附行为的研究第11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色谱介质吸附理论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蛋白质吸附行为的研究技术第12-13页
    1.4 聚合物接枝色谱介质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Grafting-to方法合成聚合物接枝介质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Grafting-from方法合成聚合物接枝介质第14-15页
    1.5 本文研究思路与意义第15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研究思路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研究意义第16-17页
第二章 Sep-g-SPM聚合物接枝介质的合成及其蛋白吸附性能的研究第17-41页
    2.1 引言第17-18页
    2.2 实验设备与试剂第18-20页
    2.3 实验方法第20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Sep-g-SPM介质的制备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Sep-g-SPM介质的性质测定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Sep-g-SPM介质反尺寸排阻色谱实验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两种蛋白在Sep-g-SPM介质上静态吸附平衡实验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两种蛋白在Sep-g-SPM介质上的吸附动力学实验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6 两种蛋白在Sep-g-SPM介质上的动态结合容量第26-27页
    2.4 结果与讨论第27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Sep-g-SPM介质红外光谱结构分析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Sep-g-SPM介质的理化性质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Sep-g-SPM介质表观孔径第27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4.4 Sep-g-SPM介质对两种蛋白的静态吸附平衡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4.5 Sep-g-SPM介质对两种蛋白的吸附动力学第32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4.6 离子强度对静态吸附平衡的影响第35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4.7 离子强度对动力学传质的影响第37-38页
    2.5 本章小结第38-41页
第三章 Sep-p SPM聚合物接枝介质的合成及其蛋白吸附性能的研究第41-59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41-42页
    3.2 实验设备与材料第42页
    3.3 实验方法第42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Sep-p SPM介质的制备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Sep-p SPM介质的性质测定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Sep-p SPM介质反尺寸排阻色谱实验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两种蛋白在Sep-p SPM介质上静态吸附平衡实验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两种蛋白在Sep-p SPM介质上的吸附动力学实验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6 两种蛋白在Sep-p SPM介质上的动态结合容量第44页
    3.4 结果与讨论第44-5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Sep-p SPM介质红外光谱结构分析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Sep-p SPM介质的理化性质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Sep-p SPM介质表观孔径第45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Sep-p SPM介质对两种蛋白的静态吸附平衡第48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5 Sep-p SPM介质对两种蛋白的吸附动力学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3.4.6 离子强度对静态吸附平衡的影响第52-54页
        3.4.7 离子强度对动力学传质速率的影响第54-55页
    3.5 本章小结第55-59页
第四章 界面接枝高分子聚合物吸附蛋白性能的研究第59-67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59-60页
    4.2 实验设备与材料第60页
    4.3 实验方法第60-6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Grafting-from方法修饰金芯片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Grafting- to方法修饰金芯片第6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修饰后的QCM芯片接触角测定第6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QCM实时监测蛋白吸附情况第61-62页
    4.4 结果与讨论第62-64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修饰芯片的接触角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两种蛋白在不同接枝方式修饰的芯片表面的结合行为第63-64页
    4.5 本章小结第64-67页
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67-71页
    5.1 结论第67-68页
    5.2 创新点第68页
    5.3 展望第68-71页
参考文献第71-81页
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81-83页
附录A第83-85页
致谢第85页

论文共8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具有刺激响应性的葡萄糖酰胺类凝胶因子的制备及性能研究
下一篇:共价三嗪框架负载过渡金属氧化物在氧还原反应中的应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