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引言 | 第8-11页 |
第一节 研究目标及意义 | 第8-9页 |
一、研究目标 | 第8页 |
二、研究意义 | 第8-9页 |
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9-11页 |
一、国内研究现状 | 第9页 |
二、国外研究现状 | 第9-11页 |
第一章 密尔、马克思自由思想的产生背景及理论渊源 | 第11-22页 |
第一节 密尔、马克思自由思想的产生背景 | 第11-15页 |
一、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 | 第11-13页 |
二、密尔自由思想形成的家庭因素及个人经历 | 第13-14页 |
三、马克思所处的政治环境 | 第14-15页 |
第二节 密尔、马克思自由思想的理论渊源 | 第15-22页 |
一、功利主义思想与民主理论对密尔自由思想的影响 | 第15-17页 |
二、德国古典自由主义思想对马克思自由思想的影响 | 第17-22页 |
第二章 密尔、马克思自由思想的对比 | 第22-46页 |
第一节 密尔、马克思在思想言论自由方面的对比 | 第22-29页 |
一、密尔:基于反多数人暴政论证思想言论自由的重要性 | 第22-24页 |
二、马克思:基于《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》探究思想言论自由与真理的关系 | 第24-27页 |
三、小结 | 第27-29页 |
第二节 密尔、马克思在个性自由方面的对比 | 第29-37页 |
一、密尔:功利与个性自由 | 第29-33页 |
二、马克思:从个性自由到自由个性 | 第33-35页 |
三、小结 | 第35-37页 |
第三节 密尔、马克思在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方面的对比 | 第37-46页 |
一、密尔:兼顾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 | 第37-41页 |
二、马克思:围绕实践而展开的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 | 第41-44页 |
三、小结 | 第44-46页 |
第三章 密尔、马克思自由思想的当代意义 | 第46-50页 |
第一节 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| 第46-48页 |
第二节 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有机结合推动我国政治建设的构筑 | 第48-50页 |
结束语 | 第50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3页 |
致谢 | 第5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