超临界水中煤与塑料的共液化研究
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1页 |
| 符号说明 | 第11-12页 |
| 第一章 前言 | 第12-17页 |
| ·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| 第12-13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13-14页 |
| ·实验创新点 | 第1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4-17页 |
| 第二章 文献综述 | 第17-39页 |
| ·煤炭直接液化技术及其工艺 | 第17-21页 |
| ·煤炭直接液化技术 | 第17页 |
| ·煤炭直接液化工艺 | 第17-21页 |
| ·煤炭直接液化机理研究进展 | 第21-22页 |
| ·煤加氢机理 | 第21-22页 |
| ·动力学研究进展 | 第22页 |
| ·煤与废塑料共液化研究进展 | 第22-31页 |
| ·煤与塑料共液化的影响因素 | 第22-29页 |
| ·煤与塑料共液化工艺研究 | 第29页 |
| ·煤与塑料共液化的机理研究 | 第29-30页 |
| ·液化产物的分离与分析 | 第30-31页 |
| ·超临界水中煤直接液化研究进展 | 第31-34页 |
| ·超临界水的特性 | 第31-33页 |
| ·超临界水中煤与生物质共液化研究进展 | 第33-3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34-39页 |
| 第三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39-45页 |
| ·实验主要材料与装置 | 第39-40页 |
| ·实验材料 | 第39页 |
| ·实验装置 | 第39-40页 |
| ·实验影响因素及条件控制 | 第40-41页 |
| ·实验影响因素 | 第40页 |
| ·实验条件控制 | 第40-41页 |
| ·实验工作 | 第41-43页 |
| ·实验装置的气密性及安全性检查 | 第41页 |
| ·液化过程及产物分离 | 第41-42页 |
| ·液化程度的表征 | 第42-43页 |
| ·分析方法 | 第43-44页 |
| ·水相产物的分析 | 第43页 |
| ·气相产物的分析 | 第43页 |
| ·热重分析 | 第43-44页 |
| ·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| 第44页 |
| ·研究重点 | 第44页 |
| ·研究难点 | 第4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4-45页 |
| 第四章 超临界水中煤的液化 | 第45-52页 |
| ·超临界水中煤单独液化实验条件的确定 | 第45-46页 |
| ·实验内容 | 第46-47页 |
| ·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47-50页 |
| ·水/物料比对煤液化效果的影响 | 第47-48页 |
| ·反应温度对煤液化效果的影响 | 第48-49页 |
| ·反应时间对煤液化效果的影响 | 第49-50页 |
| ·反应压力对煤液化效果的影响 | 第50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0-5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1-52页 |
| 第五章 超临界水中煤与塑料的共液化 | 第52-68页 |
| ·超临界水中煤与塑料共液化实验条件的确定 | 第52-54页 |
| ·实验内容 | 第54页 |
| ·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54-63页 |
| ·反应时间对煤/PS 共液化效果的影响 | 第54-55页 |
| ·水/物料比对煤/PS 共液化效果的影响 | 第55-56页 |
| ·反应温度对煤/PS 共液化效果的影响 | 第56-57页 |
| ·塑料投加量对煤/PS 共液化效果的影响 | 第57-59页 |
| ·煤/PS 共液化的产物分析及液化残渣的热重分析 | 第59-63页 |
| ·不同塑料种类对煤与塑料共液化效果的影响 | 第63页 |
| ·超临界水中煤/PS 共液化机理初步探讨 | 第63-65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5-6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6-68页 |
| 第六章 毛细管反应器中超临界水中煤与塑料的共液化 | 第68-74页 |
| ·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| 第68-70页 |
| ·实验装置建立 | 第68-70页 |
| ·样品制作方法及观察 | 第70页 |
| ·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70-7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3-74页 |
|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| 第74-78页 |
| ·结论 | 第74-76页 |
| ·超临界水中煤单独液化实验结果 | 第74-75页 |
| ·超临界水中煤与塑料共液化实验结果 | 第75-76页 |
| ·毛细管反应器中煤与塑料共液化的实验结果 | 第76页 |
| ·建议 | 第76-78页 |
| 致谢 | 第78-79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7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