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21页 |
1.1 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11-13页 |
1.1.1 研究的背景 | 第11页 |
1.1.2 研究的意义 | 第11-13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8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6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6-17页 |
1.2.3 国内外研究评述 | 第17-18页 |
1.3 研究的总体思路和研究方法 | 第18-21页 |
第2章 课题相关理论研究 | 第21-35页 |
2.1 绿色管理理论 | 第21-29页 |
2.1.1 绿色管理的涵义 | 第21-22页 |
2.1.2 绿色管理的实质 | 第22-23页 |
2.1.3 绿色管理体系与传统管理体系的区别 | 第23-24页 |
2.1.4 绿色管理体系构建的必要趋势 | 第24-25页 |
2.1.5 绿色管理体系的目标 | 第25-26页 |
2.1.6 绿色管理体系的原则 | 第26-28页 |
2.1.7 绿色管理体系的基本结构 | 第28-29页 |
2.2 可持续发展理论 | 第29-31页 |
2.2.1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源由 | 第29页 |
2.2.2 可持续发展的涵义 | 第29-30页 |
2.2.3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| 第30-31页 |
2.3 循环经济理论 | 第31-35页 |
2.3.1 循环经济的涵义 | 第31页 |
2.3.2 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则 | 第31-35页 |
第3章 HC公司基本情况及绿色管理体系 | 第35-47页 |
3.1 HC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| 第35-37页 |
3.1.1 HC公司简介 | 第35页 |
3.1.2 HC公司组织结构 | 第35-36页 |
3.1.3 HC公司主要产品 | 第36-37页 |
3.2 HC公司绿色管理体系结构 | 第37-47页 |
3.2.1 HC管理体系组织结构 | 第37-39页 |
3.2.2 HC公司绿色管理体系内容结构 | 第39-40页 |
3.2.3 HC公司绿色管理体系的实施 | 第40-47页 |
第4章 基于AHP和FCE方法的HC公司绿色管理绩效评价 | 第47-59页 |
4.1 层次分析法原理 | 第47-51页 |
4.1.1 层次分析法简介 | 第47-48页 |
4.1.2 基本思想和实施步骤 | 第48页 |
4.1.3 AHP一般方法 | 第48-51页 |
4.2 基于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| 第51-54页 |
4.2.1 建立指标体系及评价系统的递阶层次结构 | 第51页 |
4.2.2 判断矩阵标度 | 第51-52页 |
4.2.3 一次性检验过程与结果 | 第52-53页 |
4.2.4 C层权重计算过程与结果 | 第53-54页 |
4.3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对系统评价 | 第54-59页 |
4.3.1 模糊综合评判法原理 | 第54-55页 |
4.3.2 确定因素集F和评定集E | 第55-56页 |
4.3.3 统计、确定单因素评价隶属度向量,并形成隶属度矩阵R | 第56页 |
4.3.4 确定权重向量WF、W’E | 第56页 |
4.3.5 计算综合评定向量S及综合评定值 μ | 第56-57页 |
4.3.6 寻找制约因素 | 第57-59页 |
第5章 HC公司绿色管理实施对策及方案 | 第59-79页 |
5.1 提高环保研发标准对策及例子 | 第59-69页 |
5.1.1 提高环保研发标准对策 | 第59-60页 |
5.1.2 提高环保研发标准实例 | 第60-69页 |
5.2 提高员工环保参与度对策及例子 | 第69-71页 |
5.2.1 提高员工环保参与度对策 | 第69-70页 |
5.2.2 提高员工环保参与度实例 | 第70-71页 |
5.3 提高环保供应商标准对策及例子 | 第71-79页 |
5.3.1 提高环保供应商标准对策 | 第71-72页 |
5.3.2 提高环保供应商标准实例 | 第72-79页 |
第6章 总结和展望 | 第79-81页 |
6.1 总结 | 第79页 |
6.2 展望 | 第79-8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1-84页 |
致谢 | 第8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