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1 绪论 | 第9-13页 |
1.1 选题背景 | 第9-10页 |
1.2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0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0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0页 |
1.3 研究内容及方法 | 第10-12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0-11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1-12页 |
1.4 研究框架 | 第12-13页 |
2 文献综述 | 第13-18页 |
2.1 相关概念 | 第13-14页 |
2.1.1 山地景观 | 第13页 |
2.1.2 植物景观 | 第13-14页 |
2.1.3 植物景观设计 | 第14页 |
2.2 山地景观的发展概况 | 第14-16页 |
2.2.1 西方山地景观的发展概况 | 第14-15页 |
2.2.2 中国古典山地景观的发展概况 | 第15-16页 |
2.3 山地植物景观营造研究概况 | 第16-18页 |
2.3.1 国外研究概况 | 第16-17页 |
2.3.2 国内研究概况 | 第17-18页 |
3 山地景观分析 | 第18-24页 |
3.1 山地景观的分类 | 第18页 |
3.2 山地地貌空间特点及类型 | 第18-21页 |
3.2.1 自然地貌特点 | 第18-19页 |
3.2.2 地貌空间特点 | 第19-20页 |
3.2.3 地貌类型 | 第20-21页 |
3.3 山地景观特点 | 第21-22页 |
3.3.1 环境原生性 | 第21-22页 |
3.3.2 生态脆弱性 | 第22页 |
3.3.3 视景独特性 | 第22页 |
3.3.4 情感认同性 | 第22页 |
3.4 山地景观生态干扰因子分析 | 第22-24页 |
4 山地植物景观提升相关理论研究 | 第24-33页 |
4.1 植物景观提升设计的形式与功能 | 第24-25页 |
4.1.1 形式 | 第24页 |
4.1.2 功能 | 第24-25页 |
4.2 植物景观提升设计相关理论 | 第25-30页 |
4.2.1 景观生态学理论 | 第25-27页 |
4.2.2 景观美学理论 | 第27-28页 |
4.2.3 植物空间理论 | 第28-30页 |
4.3 植物景观提升设计的目标、原则和策略 | 第30-33页 |
4.3.1 提升目标 | 第30页 |
4.3.2 提升原则 | 第30-31页 |
4.3.3 提升策略 | 第31-33页 |
5 东白山旅游度假区植物景观规划提升研究 | 第33-67页 |
5.1 项目背景及概况 | 第33-40页 |
5.1.1 东白山旅游度假区概况 | 第33-39页 |
5.1.2 项目概况 | 第39-40页 |
5.1.3 植物景观提升设计必要性和意义 | 第40页 |
5.2 现状调研及分析 | 第40-51页 |
5.2.1 调研范围及路线 | 第40-41页 |
5.2.2 植物景观分析 | 第41-44页 |
5.2.3 季相分析 | 第44页 |
5.2.4 空间分析 | 第44-45页 |
5.2.5 视线分析 | 第45-51页 |
5.3 植物景观存在的突出问题 | 第51-52页 |
5.3.1 山顶植物矮化问题 | 第51页 |
5.3.2 山体植被破坏问题 | 第51页 |
5.3.3 林相单一问题 | 第51-52页 |
5.4 总体规划 | 第52-63页 |
5.4.1 规划指导思想 | 第52页 |
5.4.2 规划结构 | 第52-57页 |
5.4.3 典型群落构建 | 第57-59页 |
5.4.4 植物与其他景观要素结合造景 | 第59-63页 |
5.5 植物景观提升的方法和措施 | 第63-67页 |
5.5.1 山顶植被恢复 | 第63-64页 |
5.5.2 破坏山体修复 | 第64-65页 |
5.5.3 林相改造 | 第65-67页 |
6 结论与讨论 | 第67-69页 |
6.1 结论 | 第67页 |
6.2 不足与展望 | 第67-69页 |
6.2.1 不足 | 第67-68页 |
6.2.2 展望 | 第68-6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9-73页 |
附录 | 第73-82页 |
附录一:“东阳东白山植物景观提升规划”项目植物材料表 | 第73-78页 |
附录二:东白山植被群落表 | 第78-80页 |
附录三:东白山植被群落图 | 第80-82页 |
个人简介 | 第82-83页 |
致谢 | 第8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