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地下建筑论文--区域规划、城乡规划论文--区域规划论文--中国区域规划论文--农村乡镇规划论文

社会治理导向下的乡村规划实施机制研究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-6页
1 绪论第15-36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15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国家治理现代化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乡村振兴战略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乡村规划实施困境第16-17页
    1.2 相关概念界定第17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社会治理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乡村规划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实施机制第19-20页
    1.3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目的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意义第21页
    1.4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21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内容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研究方法第22-24页
    1.5 主选案例第24-34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湖北省张家冲第24-32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四川省明月村第32-34页
    1.6 研究框架第34-36页
2 相关理论及实践综述第36-55页
    2.1 相关理论研究第36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治理的相关理论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市民阶梯理论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博弈论第38-39页
    2.2 国外相关实践第39-4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德国区域治理下的乡村更新第39-4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日本“自下而上”造村运动第42-4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韩国“村民参与”新村运动第44-47页
    2.3 国内相关研究第47-5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乡村社会治理研究第47-5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乡村规划实施研究第50-53页
    2.4 本章小结第53-55页
3 当前乡村规划实施的典型模式和困境第55-69页
    3.1 典型模式第55-6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地方政府为实施主体第56-5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社会资本为实施主体第58-61页
    3.2 实施困境第61-6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实施成效偏差,效果参差不齐第61-6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村民消极参与,只重个人利益第63-6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产业举步维艰,发展缺乏动力第65-6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规划建设脱节,建设管理无序第66-68页
    3.3 本章小结第68-69页
4 乡村规划中引入社会治理的必要性第69-89页
    4.1 我国乡村治理体系的演变趋势第69-7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乡村自治阶段(建国前)第69-7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国家控制阶段(建国-改革开放前)第70-7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乡政村治阶段(改革开放三十年间)第71-7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多元共治阶段(2008年以后)第72-7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5 小结第73-74页
    4.2 社会治理视角下的城乡差异第74-8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土地产权制度差异第74-7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社会秩序与治理差异第76-7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开发管理模式差异第78-80页
    4.3 社会治理视角下对乡村规划实施的反思第80-8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乡村规划实施陷入困境的原因第80-8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引入社会治理的必要性和必然性第85-88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88-89页
5 “上下结合+多元共治”下的乡村规划实施机制第89-121页
    5.1 实施过程第90-9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实施目的——重构乡村社会秩序第90-9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实施步骤——三个阶段、六个步骤第91-95页
    5.2 创新发动村民的动力机制第95-10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自治发动——深化村民自治组织第96-9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乡贤推动——发挥乡贤的带动作用第98-9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文化驱动——融入村民日常活动第99-10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产业联动——带动村民就业创业第103-108页
    5.3 建立多元共治下的利益协调机制第108-11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建立多元利益协调网络第108-11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自治组织统一管理运营第110-113页
    5.4 完善相关财政及政策激励机制第113-118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建立财政政策保障,拓宽资金筹集渠道第113-116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建立土地协调机制,盘活乡村闲置农房第116-117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 建立政策激励机制,鼓励各类人才下乡第117-118页
    5.5 建立长效的实施监督管理机制第118-119页
        5.5.1 设立规划师驻村工作站第118页
        5.5.2 建立村民协商决策制度第118-119页
        5.5.3 建立村民自检自查制度第119页
    5.6 本章小结第119-121页
6 研究结论与展望第121-124页
    6.1 研究创新点第121页
    6.2 研究结论第121-122页
    6.3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122-124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论文存在的不足第122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第122-124页
致谢第124-125页
参考文献第125-132页
附录第132-151页
    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32-133页
    附表2 明月村村民教育和培训活动一览表第133-136页
    附表3 明月村引进文创项目一览表第136-138页
    附表4 张家冲蒹葭生态农业合作社社员入股统计表第138-141页
    附录5 笔者2017年7月调研张家冲访谈记录第141-151页

论文共15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Kafka的智能水表系统内部数据通信设计与实现
下一篇:武穴市生态红线效应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